医生回答(6)
程尚
主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
病情分析:
治疗
1.消除应激源
一些症状较轻的适应障碍患者在改变环境或消除应激源后,精神症状可逐渐消失。因此,应尽早可能减少或消除应激源,如对住院的儿童应提倡家长陪护,以减少对医院的恐惧感。
2.心理治疗
当应激源消失后,情绪异常仍无明显好转,则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危机干预、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均可用来治疗适应障碍。心理治疗的首要目标应该是鼓励患者把他们因为应激源引起的恐惧、焦虑、愤怒、绝望、无助感等用言语表达出来,确定由应激引起的主要功能紊乱是什么,然后找出减少应激的方法或提高患者对那些不能改变的应激源的应对能力,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的失衡。
3.药物治疗
对适应障碍的患者,药物治疗不作为首选的方法,主要用于症状严重者或加强心理治疗的效果,可根据具体病情或患者的主要症状酌情选用抗抑郁药或苯二氮卓类等抗焦虑药,如以焦虑为主者,可短期使用抗焦虑药;以抑郁症状为主者,可选用抗抑郁剂等;对有自杀企图或暴力行为的患者,应转入专科医院,既有利于脱离应激源,又有利于系统的专科治疗。
2015-10-30 08:55:28
郭霞
副主任护师 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滕南医院
病情分析:
首先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经过心理医生测试以后给孩子进行定性,然后进行处置。日常多带孩子从事户外运动,尤其是互动,串联,动脑动手动口协调,团队活动
2017-12-05 13:35:13
王希杰
医师 张家口市第二医院
病情分析:
基本要点
(1)心理—环境治疗:这是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治疗之一,应尽可能去除精神因素或脱离引起精神创伤的环境,转移或消除应激源通过疏泄解释支持、鼓励指导等帮助病人摆脱痛苦,认识疾病面对现实,配合治疗提高适应能力。
(2)药物治疗:对适应障碍的病人药物治疗不必作为首选的方法但对情绪异常较明显的患者为加快症状的缓解,可根据具体病情酌情选用抗抑郁药或苯二氮卓类等抗焦虑药。对焦虑、恐惧不安者,可使用抗焦虑药;对抑郁症状突出者,可选用丙米嗪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对有妄想幻觉兴奋激动者或出现冲动行为威胁到自身或他人安危时可给予短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症状消失后可继续服药数周再停药。以低剂量、短疗程为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治疗应继续进行,特别是对那些恢复较慢的患者更为有益。
(3)电痉挛治疗:严重消极自杀企图者或兴奋躁动者可作电痉挛治疗2~4次。
(4)支持治疗:如对不能主动进食或进食量少的病人,应注意补充营养饮水或输液。
2015-10-30 10:41:44
郑重
医师 其他
病情分析:
心理治疗
当应激源消失后,而情绪异常仍无明显好转,则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除与患者交谈外更应帮助他们如何解决应激性问题也可让他们发泄一下情绪,这对改善社会功能有积极作用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除个别指导外,还要进行家庭治疗,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是必要的给予鼓励,再保证建议和环境重新安排等具有支持治疗的作用。
(1)危机干预:当个体遭到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冲击,其心理稳定性受到破坏而出现心理危机时,危机干预就是从心理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即缓冲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回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新的危机发生。
(2)认知行为治疗:应激源消失后患者情绪行为异常仍无明显好转时需要进行认知行为治疗。任何对应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改变都受思维过程的控制,不良的认知导致不良的情绪,以致产生不良的行为,因此认知行为治疗通过矫正患者的思想信念和态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行为疗法可分3个步骤:①找出与不良行为有关的错误认识;②寻找证据论证这一认知的错误;③分析错误认知的根源,帮助病人重建认知。
(3)支持性心理治疗:当应激源停止后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最常用的一种,这对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改善社会功能有积极的作用。需要指出,人的需要与个性特点是形成精神应激的内部条件。人们面对同一外在客观世界由于反映方式不同可形成了不同的内心世界。例如有的人感知世界认为充满爱心,而有的人感知世界认为充满敌意;有人心直口快有人城府很深对满足需要的具体行动有的人犹豫不决,自我克制过多;有的人说干就干不顾行为规范。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利害关系的辨认,有人当机立断,有人充满内心冲突,结果造成精神应激或焦虑状态。面对失败有人自责自咎有人怨天尤人进而有的人心潮起伏有的人泰然处之因此治疗时既要尽量消除应激事件的影响也要注意改造对个性特征有重要影响的个人价值观及其应激障碍。如果个人存在过高的内部需要和愿望,在此背景上形成不够恰当的价值观,养成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个性特征,由此产生特殊的认知情绪反应与行为方式可以成为应激相关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治疗使认知方式与价值观转变,可以继而引起情绪与行为反应转变。以转变价值观为主要目的的认知心理治疗在减缓应激与防治相关疾病方面具有治本的效果。转变价值观的正确途径是使个人的价值观更加接近客观实际更好适应社会生活。总之对于完美主义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以及在这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必须通过心理治疗予以矫正。
2015-10-30 10:44:12
傅炜溢医生
其他 其他
病情分析:
适应障碍的病程限定为1至6个月,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障碍能够自行缓解,或者转化为更为特定的、更为严重的其他精神障碍。因此,适应障碍的治疗重点应该是心理治疗为主,药物只用于情绪异常较为明显的患者。药物治疗的作用是加快症状的缓解,为心理的治疗提供基础或合适的环境。
心理治疗主要是解决患者的心理应对方式和情绪发泄的途径问题。主要采取个别指导、家庭治疗和社会支持等方式。
药物治疗则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以低剂量、短疗程为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不能放弃心理治疗。
2015-10-30 10:55:27
cweimed
其他 其他
病情分析:
以道家学说为治疗哲理的心理治疗:
①我国的道家处世养生法可有助于减缓精神应激。道家有自成体系的处世养生哲学,与儒家思想长期并存。道家处世养生法作为一种价值观,对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与心身疾病的认知心理治疗,有较好效果。道家处世养生法经杨德森教授整理,有以下4 条原则:
第一,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只作利己利人利天下之事,不作危害自己、他人与社会的事。为而不争是要求自己尽力而为,量力而为,不与人争,不与人攀比,不嫉能妒贤,就可大大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窝里斗”的现象。
第二,少私寡欲,知足知止:降低利己私心与过高的争权争名争利欲望,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为社会与个人的奋斗目标。不安排过多任务,对人对己不作过高要求,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第叁,知和处下、以柔克刚:海纳百川、水容万物、求同存异、百花齐放。
第四,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预测进程、预知结局、因势利导、游刃有余。不倒行逆施、不强迫蛮干、不揠苗助长、不急于求成、在危机面前作好出现最坏情况的精神准备,寻求不坏的结局。
②道家处世养生法认知心理治疗,有A、B、C、D、E 5 个治疗程序:
A.探索应激源,由病人陈述生活经历,遭遇的生活事件或精神创伤,求医时存在的精神痛苦与躯体不适。
B.通过价值观量表,评估病人的价值观,即对人生、名誉、权利、地位、财富、爱情、健康等的评价与个人的追求。
C.评估病人应对生活事件所常采用的方法、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失败的教训,如走极端、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D.介绍道家处世养生法的几个基本原则,让病人对照自己的A 型性格与行为,失败的应对方式,重新思考和定位。
E.通过1 个月至半年的治疗,客观评定疗效。
总之,通过集体宣传与个别谈心,针对病人的生活事件、心理冲突、性格特征与失败的应对方法,共同寻找摆脱心理危机的出路。在认知治疗时,应列出失败的认知方式,寻找新的认知方式,接受道家处世养生法的价值观,反复练习,不断解决生活中遭遇的生活事件,达到重新适应生活、回归社会和促进精神健康的目的。
2015-10-30 11: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