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2 8人回答
性别:男年龄:3岁
健康咨询描述:周岁
高烧10天以上,颈淋巴结肿大,每天反覆.
发病时间:9月27日
化验检查结果:白细胞增高,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输液化气7天后停药,又发高烧,又输5天,高烧依然不退.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1.西医药治疗
(1)高热病人酌情补液.
(2)休克者给予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3)出血者给予止血药物.
(4)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
2.中医药治疗
(1)发热期:恶寒商热,头身疼痛,呕吐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濡数.治法:解表清气,化湿清热.
(2)出疹期及出血:高热烦渴,斑疹外发,皮肤淤斑淤点,便血,呕叶腹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3)休克期:面白肢冷,烦躁不安,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脉细弱.治法:益气固脱.
(4)恢复期: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舌淡,脉细.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其他答案 (7)
病情分析: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1.西医药治疗
(1)高热病人酌情补液.
(2)休克者给予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3)出血者给予止血药物.
(4)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
2.中医药治疗
(1)发热期:恶寒商热,头身疼痛,呕吐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濡数.治法:解表清气,化湿清热.
(2)出疹期及出血:高热烦渴,斑疹外发,皮肤淤斑淤点,便血,呕叶腹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3)休克期:面白肢冷,烦躁不安,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脉细弱.治法:益气固脱.
(4)恢复期: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舌淡,脉细.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编辑本段]
【预后】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为1~2周,但可有复发.部分患者低热,淋巴结肿大,乏力,病后软弱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极个别者病程迁延达数年之久.本病病死率为1%~2%,死因为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本病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恶性病变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疾病.虽EB病毒亦可见于淋巴瘤患者,但本病不会转化为淋巴瘤.
[编辑本段]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应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长达数月,故病后至少6个月不能参加献血.疫苗尚在研制中.
病情分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
(二)传播途径 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1.西医药治疗
(1)高热病人酌情补液.
(2)休克者给予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3)出血者给予止血药物.
(4)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
2.中医药治疗
(1)发热期:恶寒商热,头身疼痛,呕吐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濡数.治法:解表清气,化湿清热.
(2)出疹期及出血:高热烦渴,斑疹外发,皮肤淤斑淤点,便血,呕叶腹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3)休克期:面白肢冷,烦躁不安,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脉细弱.治法:益气固脱.
(4)恢复期: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舌淡,脉细.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预后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为1~2周,但可有复发.部分患者低热,淋巴结肿大,乏力,病后软弱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极个别者病程迁延达数年之久.本病病死率为1%~2%,死因为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本病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恶性病变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疾病.虽EB病毒亦可见于淋巴瘤患者,但本病不会转化为淋巴瘤.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应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长达数月,故病后至少6个月不能参加献血.疫苗尚在研制中.
病情分析: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1.西医药治疗
(1)高热病人酌情补液.
(2)休克者给予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3)出血者给予止血药物.
(4)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
2.中医药治疗
(1)发热期:恶寒商热,头身疼痛,呕吐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濡数.治法:解表清气,化湿清热.
(2)出疹期及出血:高热烦渴,斑疹外发,皮肤淤斑淤点,便血,呕叶腹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3)休克期:面白肢冷,烦躁不安,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脉细弱.治法:益气固脱.
(4)恢复期: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舌淡,脉细.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为1~2周,但可有复发.部分患者低热,淋巴结肿大,乏力,病后软弱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极个别者病程迁延达数年之久.本病病死率为1%~2%,死因为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本病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恶性病变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疾病.虽EB病毒亦可见于淋巴瘤患者,但本病不会转化为淋巴瘤.
病情分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病因
(一)传染: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症状
潜伏期5~15天,一般为9~11天.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一)发热: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二)淋巴结肿大:见于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
(三)咽痛: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四)肝脾肿大.
(五)皮疹.
(六)神经系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