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1 4人回答
性别:男年龄:35岁
健康咨询描述:天
最近4天脸色和眼睛有点黄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化验,检查结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该怎么治疗?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新生儿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寿命短,易被破坏,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处理就可以自行消退.还有一种新生儿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其特点为:黄疸程度较生理性高,黄疸持续时间长,有的可持续三个月之久.但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停喂母乳后3天,黄疸下降明显.母乳性黄疸与肠道重吸收胆红素有关.
指导意见:
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时,父母要注意:
(1)判断黄疸的程度 家长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疸;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为重度黄疸.
(2)观察大便颜色 如果大便成陶土色,应考虑病理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所致.
如果黄疸程度较重,出现伴随症状或大便颜色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生活护理:
(3)尽早使胎便尽早排出.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红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净,胆红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高.
(4)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小便过少不利于胆红素的排泄.
这期间可不可以打预防针?
其他答案 (3)
病情分析: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
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34-51)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
症状
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指导意见: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对症治疗.
1.外治法
(1)甜瓜蒂10克,研末搐鼻,每日数次,黄水流尽则愈.
(2)茵陈蒿1把,生姜1块,捣烂,擦于胸前,四肢.
2.针灸疗法
针刺章门,太冲,脾俞,肝俞,劳宫,脊中等穴.若嗜卧,四肢倦怠者,可灸手三里.
3.饮食疗法
(1)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60克,红枣8枚,水煎代茶饮.适用于阳黄,急黄.
(2)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60克,猪肝50克,水煎服.适用于阳黄,急黄.
(3)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30克,灵芝15克,田鸡(青蛙)250克.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适用于阴黄.
生活护理:
饮食有节,勿嗜酒,勿进食不洁之品及恣食辛热肥甘之物. 黄疸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 本病一旦发现,立即隔离治疗,并对其食具,用具加以清毒,将其排泄物深埋或用漂白粉消毒. 经治疗黄疸消退后,不宜马上停药,应根据病情继续治疗,以免复发.
病情分析:
你好,临床实践证明,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除卧床休息,注意营养,给予适量的维生素外,以下方法可加速黄疸的消退.
指导意见:
①水冲击疗法: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往往有水的代谢失调,组织内有水分潴留现象.在用汞利尿剂或双氢克尿塞(治疗过程中注意防止低钾)使潴留的水分充分排出,同时让病人另饮水,或输给较大剂量维生素C(一般加入2000~3000mg)的葡萄糖液,以移换排出的水分.如此反复施行,可冲洗瘀积在肝内,血液内及组织内的胆红质,使之由尿排出,从而缩短黄疸期.具体方法是:a. 清晨空腹饮水1500ml,于30~40分钟内饮完,然后肌肉注射 1ml撒利汞,每隔3~4日1次,5~6次为1疗程.b. 输给10%葡萄糖液1000ml,内加维生素C 2000~3000mg和氯化钾1~2g,每日1次(酌给双氢克尿塞促进利尿效果),10~12次为1 疗程.
②引流:十二指肠引流,通过利胆排出毒素,有加速黄疸消退的作用.
生活护理:
③中医中药:茵陈蒿汤或茵陈五苓散加减对黄疸型肝炎有良好效果.方剂中加入利胆(如郁金,姜黄,重用柴胡等),消炎(二花,丹皮,辨证酌用黄柏,黄连等),清热解毒(板蓝根等)药物,可以加速黄疸消退.
病情分析: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
指导意见:
病因
1,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病变以致胆红素代谢失常而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
3,肝内或肝外胆管系统发生机械性梗阻,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导致梗阻性(阻塞性)黄疸.
4,肝细胞有某些先天性缺陷,不能完成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而发生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建议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生活护理: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油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