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9 11人回答
性别:男年龄:10岁
健康咨询描述:扭嘴,挑眉,扭鼻子,打响,浑身总不自在,时好时坏.
4年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无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如何治疗,到哪看好.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etes),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本症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4): 1.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噪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过程.
指导意见:
1,西医: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均为控制症状,进行病因治疗的尚无报道.神经阻滞多巴胺受体,从而控制抽搐等症状,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氟哌啶醇,泰必利.但其相应副作用较明显,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严重者可影响继续治疗,同时服用安坦可减少副作用.吩噻嗪类药物如奋乃静疗效亦可,有人认为症状控制及病情稳定方面不如前两药.抑制多巴胺合成及消耗多巴胺作用的药物四苯嗪在部分病人亦有较好效果,但副作用也很明显.
总之,西药作用于神经递质及受体,控制症状较快,因药理作用无选择性,在控制症状的同时亦有明显控制正常肌群的副作用.部分病人因副作用突出或无法抵消,只好中断治疗,影响了本病的治疗和预后.目前除了药物治疗抽动症外还有物理治疗的方法,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就是这个物理方法的名称,它是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能够直接调节大脑分泌一系列有助于改善多动症和抽动症症状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内啡肽,已酰胆碱,这些激素参与调节人体多项生理和心理活动,能够全面改善多动和抽动症患儿情绪不稳,易激惹,活动过度等表现.
2,中医:中医按整体观及辩证论原则对本病进行病因,病理及症候分型,参照阴阳五行,营卫气血,舌脉象等制定治疗原则,有目的地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耳穴,经络疗法等.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改善患儿体质,祛除病因,如忧郁所致的患儿应辅以舒肝解郁法,使患儿的性格变得开朗,做到治疗方案因人而异,治疗过程当中根据病情变化随变化随时调整药物,症状控制后可用扶正因本法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但中药汤剂口感较差,孩子无法长时间接受,影响治疗效果.一般中成药为治疗本病较为理想的口服剂型.也可选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推广的单味中药有效万分浓缩提纯颗粒之新型配方进行临症加减.
其他答案 (10)
病情分析:
你好宝宝家长,抽动症可以服用药物治疗,如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硫必利、可乐定贴片、氯硝安定、肌苷等。另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合理安排患儿日常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
病情分析: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大多起病于4~12岁.儿童抽动症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儿童受惊吓或精神紧张常常是发病的诱因,发病后会出现面部肌肉或肢体肌肉反复地抽动.大部分患儿可以自愈,但有一部分患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抽动部位增加,出现各种形态奇特的复杂性抽动,表现为冲动性地触摸东西,刺戳动作,踢脚,跪姿,走路旋转等,自己不能控制.有的抽动不易被家长发现,如肚子抽动.有部分病人以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发出各种有音节或无音节的叫声及不适当的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重复刻板的秽语.有研究表明,儿童抽动症至少有30%出现秽语症.严重者还会出现模仿动作,模仿和重复语言,强迫动作或猥亵行为
指导意见:
目前西医治疗均为控制症状,进行病因治疗的尚未报告.神经阻滞剂能较好地阻滞多巴胺受体,从而控制抽搐等症状,其中最常用被公认为较肯定的药物是氟哌叮醇,泰必利.但其相应副作用较明显,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严重者可影响继续治疗.
总之,西药作用于神经递质及受体,控制症状较快,因作用无选择性,在控制症状的同时亦有明显控制正常肌群的副作用.部分病人因副作用突出或无法抵消,只好中断治疗.小部分病人在摸索到一合适剂量后可使病情渐趋稳定,最后得到控制.
目前国外还有如下几种治疗方法:休克疗法,二氧化碳吸入疗法,催眠疗法,抗痉疗法,中枢兴奋剂疗法等,都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肯定.
病情分析:
扭嘴,挑眉,扭鼻子,打响,浑身总不自在,时好时坏
指导意见:
您好,儿童的抽动症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运动障碍,据估计有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这种问题.临床上称为“抽动障碍”,起病于儿童与青少年,男性发病较多.主要表现: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不自主地,反复地,快速地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动作思维以及其他行为症状.
无论哪种抽动障碍的形式都主要表现为两种抽动类型,即运动性抽动和发音抽动.但根据抽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类型又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与抽动—秽语综合征.
对于抽动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1) 药物治疗可分为针对抽动症状的治疗与针对抽动症所伴有的症状的药物治疗.
(2) 心理治疗对抽动障碍的儿童也相当重要.首先,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正确认识抽动障碍,避免各种加重症状的因素.其次,通过减轻心理压力,解除造成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教会孩子正确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家长与老师要鼓励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家中,家长对孩子不必过分关注,更不要批评指责.虽然对一些孩子批评后可使症状在短时间内减轻或消失,但过后会出现“反跳”现象而使症状更加严重.
中医认为,抽动障碍的儿童是胆气未充,神气不坚,易受惊,所以引起瞬目和肌肉抽动.合适的处方为:半夏,竹茹,枳实,僵蚕各6克,陈皮,钩藤各9克,干草3克,茯苓5克,生姜2片,大枣2枚.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疗程.在饮食方面,有学者认为食物中的调味品和人工颜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虽目前未被证实,但在选择食物时应当注意.
抽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一般预后良好.大部分患儿到少年期症状会好转,只有一小部分儿童会持续至成年.
病情分析:
抽动症是指身体任何部位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的,迅速的肌肉收缩.发病年龄以5-7岁为多见,男孩多于女孩.其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吸鼻,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
指导意见:
1.家长或老师碰到这种情形,切莫责怪孩子,因为越责怪越强制他就越感到紧张,不自主动作亦就越频繁,孩子会渐渐变得胆小,自卑.
2.帮助孩子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家长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无论他的动作如何使人生气,既不要注意他的样子,亦不要模仿他,取笑他.
3.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另外,要启发孩子建立住处从事适当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会帮助孩子摆脱自己的封闭状态,振作精神,完全放松.
4.对极少数顽固性抽动症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用意念去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可以采用正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逐渐消除抽动行为.
家长们不必为这种抽动担心,更不要担忧孩子长大会落下什么毛病,绝大多数孩子发生的习惯性抽动行为,可以采用正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逐渐消除抽动行为.
家长们不必为这种抽动担心,更不要担忧孩子长大会落下什么毛病,绝大多数孩子发生的习惯性抽动,对孩子的精神活动和身体健康并无影响,只要家长懂得怎样去正确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抽动行为就一定会自行消失.
目前认为,儿童抽动症,症状较轻者,可自行缓解,一般不需服药治疗.如症状严重,可在医师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以氟哌啶醇为首选药物,约85%患儿可达明显的疗效,开始剂量为0.5-1毫克,每天2次,以后根据服药效果调节剂量,同时并用安坦,可减少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