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7 8人回答
性别:女年龄:22岁
健康咨询描述:流血 血的形状为水一样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我母亲会传染上吗?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你好!!一般是不会传染的
指导意见:
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和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 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病人传染给其他健康人.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越重的患者传染性越强,潜伏期患者的传染性弱.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
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
因此可能性不大,
其他答案 (7)
病情分析:
你好。流行性出血热,一般都是经过鼠类进行传播。接触老鼠,特别是野外的老鼠。以及老鼠在周围的环境。才会被传染流行性出血。一般不会从人传播到另一个人。
病情分析:
一位22岁的人去看望出血热患者想知道自己会不会得上出血热.
指导意见:
不会被传染出血热的,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老鼠污染的食物或者是吸入老鼠污染的物体才会得的.人与人之间是不会传染出血热的.
病情分析:
提问者只是说过去看望过出血热病人,并无其他因素.
指导意见:
肾综合征出血热,出现表现为发热,黏膜出血,肾脏损害,休克等.主要由鼠为传染源.看望一下病人不会被传染.
病情分析:
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咳嗽,胸痛,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和结膜有出血点及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在躯干和肩部出现紫红色的斑丘疹,少尿,无尿,谵妄,昏迷等.
实验室检查
1. 一般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到蛋白尿,转氨酶升高.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显著减少.
2. 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血清中马尔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 (敏感度为40 ng/ml),可用于早期诊断.
取皮肤组织活检,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马尔堡病毒抗原.
3.血清学检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A),ELISA等检测抗马尔堡病毒IgM和IgG抗体.一般IgM抗体在发病后第7 天出现,持续2~3月,单份血清IgM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者也可诊断.
3.核酸检测[LD1] :逆转录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RT-PCR) 和实时逆转录PCR (real 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检测血清中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诊断.
4.病毒分离:接种病人的血液,咽分泌物或尿液等于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阳性者可以诊断.但必须注意,马尔堡病毒分离只能在BSL4级实验室中进行.
诊断标准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依靠抗原检测,病毒分离和病毒核酸检测等.对来自马尔堡出血热疫区或接触过新输入的非洲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人员,急骤起病,发热,有全身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出血症状,使用抗生素和抗疟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为马尔堡出血热.如发现马尔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阳性,病毒RNA阳性,以及从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即可诊断为马尔堡出血热.
鉴别诊断
1. 其他病毒性出血热:1埃博拉出血热:与马尔堡出血热在传染源,传播途径,疫区分布等多方面极其相似,通常无融合性皮疹,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2 肾综合征出血热:有鼠类接触史,临床上有明显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3 新疆出血热:为自然疫源疾病,主要分布于有硬蜱活动的荒漠和牧场.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每年4~5月为流行高峰,患者有蜱叮咬史.4 登革出血热:有伊蚊叮咬史,临床表现与马尔堡出血热相似,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
2. 拉沙热:一般起病隐匿,主要症状为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咽喉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及胸腹痛等;早期可见淋巴细胞减少,后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与马尔堡出血热鉴别.
2. 疟疾:典型症状为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血涂片可找到寄生虫,应用抗疟药治疗有效.
3. 细菌感染:血常规检查通常表现为白细胞升高,血培养可帮助诊断,抗生素治疗有效.
由于马尔堡出血热在发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因此,应在发病早期进行抗原检测,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试验,以便尽快作出正确诊断.
指导意见:
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现有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一, 一般支持治疗
应卧床休息,就地隔离治疗.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
二, 液体疗法
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补液应以等渗液和盐液为主,常用的有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等.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三, 恢复期病人血清治疗
如给早期病人注射恢复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
四, 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病人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出血热的治疗重在发病早期
出血热病毒对人的危害涉及机体多种器官,病变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但是这种危害是渐进性的.倘若患病后尽早治疗,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尽早休息,即可抵御病毒的毒性作用,也可能减少机体的损耗,因此可明显增加康复的机会.
早治疗的前提在于早发现.出血热病人发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这种高热通常持续4—6天.由于病毒引起的神经中毒现象,病人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即“三痛”症;因病毒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病人还会出现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俗称“三红”,很象“酒醉貌”,躯干及上肢皮肤出现条索状出血点,眼球结膜血.病人还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人会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现象.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血小板下降,并有尿蛋白阳性,血尿,尿内出现膜状物等肾功能损害表现.
如果对早期病人不细心鉴别,很容易误以为是“感冒”.我国南方高发病区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寒热脸红酒醉貌,头痛乏力象感冒;皮肤粘膜出血点,呕吐腹泻蛋白尿”.这是当地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的经验总结,也是普通老百姓认知出血热的基本点,大家可以据此对出血热有个初步的认识.
出血热除肾综合症(汉坦)出血热最常见外,尚有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登革病毒Ⅱ型引起的登革出血热,非洲和亚洲的丛林中的的埃博拉出血热,德国和南斯拉夫,非洲的马尔堡出血热,后二种以高病死率著名.
预后
病死率高达20%~90%.体内病毒量高,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损害严重者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