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1 2人回答
性别:男年龄:76岁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男、76岁。皮肤病,病情已半年有余。在西安附属二院诊断为蕈样肉芽肿,在交大附属医院病理会诊为T细胞淋巴瘤。5月份在附属二院住院治疗20余天,注射抗干扰素、光照。外用丹皮酚软膏、卤米松软膏,口服转移因子、胸腺肽。病情得到一些控制,但近期在两手臂和背部又出现象痱子样的小米粒,使皮肤发干、发痒,另外,双手、双脚起皮、干裂发痒。请问:下一步如何治疗?病人是一名糖年病患者,希望得到您的指点,谢谢!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治疗办法外用什么药内附什么药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早期一般采用对症治疗,晚期患者方考虑化疗。免疫疗法及电子束照射是目前常用方法。氮芥外用对有些病例能获得缓解。国内多采用中西两法综合治疗,中医以清热解毒与扶,正培本治法为主。雷公藤制剂对本病有一定的近期效果。西药则多用增强细胞免疫制剂。
(一)局部药物治疗
1、局部皮质类固醇霜剂、油膏 对早期的斑片有效。有时疗效不持久,但病变范围局限者应用高效类固醇制剂可取得良效。
2、氮芥 49%~80%的斑片及斑块期患者可以缓解,可长达25年,甚至肿瘤皮损也有一定疗效。常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10mg/50mL)后外用,每日1次,药液最好新鲜配制,放冰箱中保存,皮损消退后,仍需要维持治疗。如出现过敏时应停用,进一步降低浓度。复发者再用仍有效。在上述浓度溶液中再加入1%氢化可的松,不但可减少过敏反应,而且还可加快疗效。氮芥亦可配成油膏(10mg/100g),每日外用,过敏反应较水剂少,但疗效较差。
3、卡莫司汀(BCNU) 通常用300mgBCNU溶于150mL95%乙醇内作为贮存液,2~8℃冰箱中可保存1年。用时取5mL贮存液溶于60mL室温水中即可,每日1次。通常平均外用8~12星期即可出现明显疗效。可用白凡士林配成油膏,如皮损小于体表面积的10%,可配成20mg/100g油膏,如大于10%时,可配成10mg/100g油膏,每日外用1次。外用此药时可出现红斑反应(此时应停药,并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或遗留毛细血管扩张。使用过程中同时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此疗法可用于对氮芥过敏者,Ia~Ⅱ期患者55%~86%可以缓解,疗程总量不要超过600mg。
(二)PUVA 可使早期皮损消退,但易复发,深在浸润无效。对某些患者反而促使病情加重。
(三)放射治疗 可用浅层X线,根据不同病程,单次剂量为50~200R,每周1次,总量为200~800R,对MF早期皮疹有暂时效果。小量电子束照射对早期皮损有效,可缓解3~14年。
(四)全身疗法
1、化疗 常采用联合化疗,如COP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甲基苄肼)或MOPP(氮芥、长春新碱、泼尼松、甲丙苄巴肼)可使病情获得缓解。对上述化疗无效的患者,可选用博来霉素、放线菌素D、苯丁酸氮芥、氮甲,单独应用或与皮质类固醇合并应用有一定疗效。
2、免疫疗法 可用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常用的有:
(1)胸腺因子D 每周2~3次,每次2mL,肌内注射。
(2)转移因子 每周1~2次,每次1~2mL,上臂近腋部皮下注射。
(3)左旋咪唑 每周连服3 d,每天150mg。
(4)其它 如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小牛胸腺肽、卡介苗等,用以争取改善患者免疫状况。
3、维A酸类药物 以往曾用维胺脂,每日3次,每次25mg,对早期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有条件者,可选用芳香维A酸药物。
4、LAK细胞。
5、中医中药 有条件时可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如中医辨证本病早期为血热有毒,后期为久病体虚、血热兼瘀,治疗时可考虑在早期用清热解毒,到后期则可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等治则。
蕈样肉芽肿与T细胞淋巴瘤十一回事吗?
其他答案 (1)
病情分析:
蕈样霉菌病是一种少见的、持续而缓慢生长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它来源于成熟T淋巴细胞,病变主要累及皮肤;亦可以播散到淋巴结及内脏器官。
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Sezary综合征(sezary syndrome,SS)、MF相关毛囊黏蛋白病、湿疹样癌样网状细胞增生病、肉芽肿性松弛皮肤病、原发性皮肤T细胞性大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大细胞淋巴瘤、皮下组织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等。近几年有研究提示逆转录病毒及人类疱疹病毒在CTCL的发病中起作用,但关于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不多,研究结果也不相一致。部分研究发现在CTCL的PBMC或石蜡包埋的切片中可检测到EB病毒的DNA或致病基因,但部分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蕈样肉芽肿又称蕈样霉菌病,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低度恶性外周辅助T细胞性淋巴瘤,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内有大量的淋巴瘤细胞浸润,是CTCL的一种临床亚型和具有代表性的CTCL。该病在美国、日本的发病率较高,是CTCL的主要类型。我国MF少见,但近几年有增长趋势,该病病程可持续二三十年。MF从发现至今已190多年,尽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发病原因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