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7 13人回答
性别:男年龄:42岁
健康咨询描述:我去年发现左腿麻木,有点痛,左腿小腿微肿,今年5月病情加重,医院检查示静脉血栓形成,吓了我一跳。
希望得到的帮助: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1.非手术疗效
⑴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患急性深静脉血栓病人,需卧床休息1~2周,使血栓紧粘附于静脉内膜,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在此期间,避免用力排例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约离床20~30cm,膝关节处安置于稍屈曲位.如抬高适宜,就不需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加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弹力袜使用时间:
①对小腿深静脉或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一般不需用,但如踝部及小腿下部出现水肿,可用数周;
②对腘,股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使用不超过6周;
③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先使用3个月,以后间断取除,一般不超过6月,但如水肿出现,则需继续应用.病人在早期,禁忌久站及久坐.对重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适当限制站立及坐位,并抬高患肢3个月,这样可促使下肢建立侧支静脉以减轻下肢水肿.
⑵抗凝血疗法:这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这一.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朏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
适应证:
①静脉血栓形成后1月内;
②静脉血栓形成后有肺栓塞可能时;
③血栓取除术后.
禁忌证:
①出血素质;
②流产后;
③亚急性心内膜炎;
④溃疡病.
其他答案 (12)
病情分析:
静脉血栓急性期,即血栓发生一个月内,应用抗凝溶栓治疗,效果很好,但是纯西医治疗随时有血栓脱落可能,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一个月后血栓进入亚急性期,单纯使用西药抗凝溶栓治疗没有意义.治疗慢性静脉血栓,除了常规静脉应用抗凝溶栓药物之外,还应采用中西医结合配合血管内灌注治疗,对陈旧性血栓仍然有效.
生活护理:
1,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2,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压力,使疼痛减轻.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3,避免碰撞伤肢:在护理过程中嘱患者注意安全,严防再次碰撞伤.
4,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急性期患者需大量静注扩血管,抗凝及溶栓药物,发热患者需输注抗生素.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
5,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病情分析:
目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有2类:药物预防和机械物理方法.
1.药物预防
(1)口服抗凝药:主要为香豆素类药,最常用的为华法林.为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在术前及术后用药.需注意的是华法林起效时间一般在服药后3~4天,由于华法林个体差异很大,治疗窗较窄,因此用药期间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控制在2.0~3.0.有学者建议针对不同的手术华法林的用量应不同,对于髋关节,膝关节成形术,华法林剂量稍大些,而对于一般的腹部手术,下肢骨折复位手术,用药量可减小.华法林如过量,其出血的危险性加大,此时可用维生素K1对抗.
(2)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最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口服抗血小板药能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但临床使用后发现,由于阿司匹林主要针对血小板作用,对于凝血因子几乎无作用,因此手术中创面渗血较多,但其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不如低分子量肝素及华法林.
(3)其他:低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为4万)的抗凝作用主要包括:①血液稀释作用;②降低血小板的黏附作用;③提高血栓的易溶性.手术中及术后每天静脉滴注500ml右旋糖酐40,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的作用.其副作用主要有出血倾向,过度扩容及过敏反应等.
2.机械物理方法
(1)间歇性腿部充气压迫法:小腿肌肉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走动时依靠小腿肌肉的收缩,有助于腿部静脉血回流.当因各种原因使下肢制动时,腿部静脉血流速减慢,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病人手术或卧床时,用充气带绑缚病人小腿,间歇充气压迫小腿肌肉,能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加快,从而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此法尤其适合抗凝禁忌的病人,但下肢缺血的病人应慎用.
(2)阶梯压差性弹力袜:穿有阶梯压差的弹力袜,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有一定的作用,其原理尚不清楚,可能与其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有关.由于方法简便,安全,适用于有轻度血栓形成倾向的病人,或配合其他预防措施,提高预防的有效性.与间歇性充气压迫法一样,对下肢缺血的病人应慎用.
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术后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措施,但对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无显著临床意义.手术时应彻底止血,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以预防术后出血的错误观念,可能促使血栓形成.目前常用的预防措施包括药物和机械方法2大类.
病情分析:
静脉血栓日常饮食
1,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病情;
2,为病人提供流质或半流质清淡饮食,防止过硬,过咸,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和刺激口腔粘膜;
3,人睡前避免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宜喝热牛奶或听轻音乐,使大脑放松,促进睡眠.
病情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平时要多活动,且活动要有规律,少卧床,如果肥胖就要减肥,或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带蒂大纲膜移植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如健侧或患肢的大隐静脉均不能利用(如已切除或曲张、栓塞等),可采用带蒂大网膜移植术。
先作上腹正中切口,打开腹腔,仔细分剖大网膜,仅保留胃网膜右动、静脉,使共蒂宽皮下和大腿深筋膜,向上、下方作皮下隧道,将大网膜自右侧盆腔腹膜开口中位出,沿腹股沟皮下隧道一直放至大腿中部。根据大风膜血管行径,可作裁剪延长,最长可延至膝下,裁剪时需注意勿损害大网膜血供,如部分大网膜变暗黑色,可将其剪去。不作裁剪延长,大网膜的存活率较高,但移植位置不够理想,常仅达大腿中上段。大网膜是否裁剪延长,各有利弊,可按具体情况确定。大网膜铺平后,将大网膜与腹膜作固定缝合,以防发生医源性股疝。
由于大网膜布满淋巴和毛细血管网,移植后,对减轻肢体肿胀有一定效果。经上海中山医院临床观察,大多数病例术后肢体肿胀有不同程度减轻,但小腿肿胀难以完全恢复正常。一般仍较健侧周长大约2~3cm。估计这与大网膜移植长度不够以及下肢长期血液郁滞致肌细胞肿胀变性等因素有关。
2.再通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静脉壁和瓣膜同时存在炎性反应,血栓阻塞管腔并粘附于瓣膜。在血栓机化和再管化过程中,静脉瓣膜再前受到损伤,因疤痕而增厚,造成一个管腔通畅但瓣膜关闭不全的深静脉系统。因瓣膜关闭不全仍可引起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和溃疡。下肢下行性静脉造影,可见造影剂明显逆流,严重者可自腹股沟部一直逆流至膝下乃至踝部。
过去曾采用股浅静脉结扎或小腿穿通支静脉结扎治疗本病。近期有一定疗效,但远期疗效不甚满意。
采用带瓣膜肱静脉段-股静脉移植术。治疗再能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取得较好疗效。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先在股部做一纵形切口,游离股总、股浅和深静脉,常可发现股静脉壁增厚变硬,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瓣膜已破坏殆尽。然后暴露上臂的肱静脉,将长2~3cm带1~2对静脉瓣膜的肱静脉,经测试显示机能良好后,切下备用。将带瓣膜肱静脉与股浅静脉作端吻合。一般将移植瓣膜置于股深静脉开口这下,以确保股深静脉血液向心回流而逆流入股浅静脉。术后抬高患肢鼓励作小腿肌和足背屈的被动和主动运动。
1985年Taheri报道5年中作了66例静脉瓣膜移植术,随访到48例,75%的病人下肢肿胀减轻或消退,18例术前有溃疡,17例术后溃疡愈合。5例并合血肿,4例发生于腹股沟部,1例发生于上臂。31例做了术后静脉造影,28例瓣膜关闭功能良好,1例股静脉血栓形成,另2例瓣膜关闭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