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7 6人回答
性别:男年龄:2岁
健康咨询描述:宝宝2个月了,脸上生了很多红斑、可融合成片。表面有糜烂、渗液,上医院说是婴儿湿疹,婆婆说是奶癣。
希望得到的帮助:奶癣吃什么药?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奶癣,又名胎癣、胎疮,为发于婴儿的一种湿疮,好发于婴幼儿之头面部,或可延展于其他部位。《圣济总录》论曰小儿体有风热,脾肺不利,或湿邪搏于皮肤,壅滞血气,皮肤顽厚,则变诸癣。或斜或圆,渐渐长大,得寒则稍减,暖则痒闷,搔之即黄汁出,又或在面上,皮如甲错干燥,谓之奶癣。
指导意见:
治疗当辨证:风热盛者,治则宜清热祛风;若湿热重者,宜清热祛湿。外治:干型者可用润肌膏之类;湿型宜用文蛤散,主要药物:文蛤、轻粉、点红川椒。先将文蛤打成细块,锅内炒黄色,次下川椒同炒黑色烟起为度,入罐内封口存性。次日入轻粉研为细末,罐收贮,香油调搓。与此同时,乳母宜忌辛辣油腻等助热饮食。
其他答案 (5)
病情分析:
初起者形似粟米,或散发,或密集群聚,疹色红赤,搔之即起白屑,其形若癣样。不起泡,不流水者称干敛疮,偏于风热盛者;若皮肤起粟,瘙痒无度,破则流水,浸淫成片,称为湿敛疮,为偏于湿热者。奶癣是在婴儿出生2~3个月时开始发病,一般在l~2岁以后,奶癣会自然减轻消退。本病症状可见于西医诊断的婴儿湿疹。
指导意见:
中药偏方:
(1)黄柏面、寒水石面、青黛面,以香油调涂患处渗液多的调稠些,渗液少的调稀些,每日搽2次。
(2)黄连、枯矾,共研细末加凡士林适量,配成软膏外涂患处。
病情分析:
病因有先天的体质因素,也有后天营养失调。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怀孕时父母多食辛辣、鱼腥海味等发物或情志内伤,肝火内动,遗热于儿所致或者生后喂乳失当,饮食不节,脾胃薄弱;过食肥甘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而发生。
另外,营养过多、消化不良、衣着不当等都是本病的好发因素。患者常是先天性过敏体质,约有3/4的患者父母双方或单方有过敏性疾病病史。
指导意见:
1.乳母及患儿忌食鱼腥、海味、辛辣、鸡、鹅、牛、羊等。
2.温开水洗脸洗身、忌用热水或肥皂清洗患部,如结痂较厚,先用植物油湿润,然后轻轻擦去。
3.患儿不宜穿化纤或毛织衣,也不宜穿着过厚,避免接触鸭绒等容易引起过敏的物品。
4.忌用刺激性过强的外用药物。
5.患奶癣较严重的婴儿,应禁止接种多种疫苗,不能注射预防针,不宜接种牛痘。
6.防止消化不良而加重奶癣。乳母应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喂哺可适当延长牛奶的烧煮时间,以利蛋白质变性,减轻致敏作用;以上喂养均忌过饱。
7.艾叶熏洗效果独特。
病情分析:
1.奶癣多发于出生后1~3个月的婴儿。
2.好发于颜面,尤以双颊或额部多见,也可发于颈、肩胛、躯干及四肢。
3.皮损为红斑、丘疹、丘疱疹,可融合成片。表面有糜烂、渗液或黄色痂皮,境界不清,亦有干燥浅红斑及丘疹,表面有少许糠秕样鳞屑。
4.自觉剧痒,患儿常搔抓、烦躁哭闹。
指导意见:
1、少吃蛋白质食物,牛奶等。
2、不要随便禁吃某类食物,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均衡。
3、如果是母乳喂养,妈妈的饮食也要注意,饮食要清淡依次按,少吃海鲜、牛肉羊肉、牛奶、鸡蛋。
4.用藕粉加蜂蜜调匀糊在脸上有奶癣的地方。
5.饮食清淡,忌辛辣油腻刺激,生冷寒凉食品。
病情分析:
奶癣”是婴儿最常见的皮肤病 ,但它不是“癣”。西医称之为“婴儿湿疹”,俗称“胎毒”。本病常发生在出生后 2个月至 2岁的婴幼儿 ,以6个月以内的婴儿更常见。发病常与遗传和过敏反应有关;许多婴儿可能因吃牛奶或某些食物过敏、过度喂养、衣服摩擦、皮肤刺激及一些内外因素皆可成为本病的诱因。皮损好发于头面部 ,其次为肘、膝及四肢 。
指导意见:
中医认为湿疹其原因系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邪所致。
新生儿湿疹,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家长不必太过焦急。湿疹是可以控制的,宝宝由于消化道摄入食物性变应原引起的过敏,唾液和溢奶经常刺激,也是湿疹的病发原因。如果给宝宝过多的使用较强的碱性肥皂,肠内异常发酵,过高营养也可以引起湿疹。
精心护理及合理喂养对本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应注意保护患部 ,忌用毛织物品及塑料用品 ,避免肥皂和热水烫洗及搔抓 ,因碱性物质和太热的水往往刺激皮肤而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