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1 8人回答
性别:男年龄:36岁
健康咨询描述:有气往上走,经常持续不断的打嗝,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上腹痛、没有食欲、胸闷等症状。
希望得到的帮助:打嗝(呃逆)很严重怎么办?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根据你的叙述,应该排除胃部炎症或者溃疡的情况。是顽固性呃逆。
指导意见:
(1) 调节电解质药物
文献报道患者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伴有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钾等,经补充电解质后呃逆得到终止或明显缓解。低血钠致呃的机理不明,但IH的发生与血钠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低血钙、镁时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的应激性增高,即阈值降低。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神经 肌肉应激性增高的表现,加上一些患者进食少和长时间卧床,胃排空减弱和胃液潴留,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导致IH的发生。
(2) 肌松药
①巴氯芬(baclofen商品名脊舒),为神经性传导抑制剂γ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主要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GABA受体,其抗呃逆的作用机制未明。陈协辉等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对神经传导抑制作用,从而缓解平滑肌、膈肌痉挛使呃逆停止;另一方面它可能通过对中枢的镇静作用达到抑制呃逆中枢而制止呃逆发作。用法:每次10mg,每日2次,口服;最大剂量为15mg,每日3次。陈协辉等应用总有效率98%。②盐酸乙呱立松片(商品名妙纳)是一种新型肌肉松弛剂,范丽静等认为其止呃机制为:一方面作用于脊髓,抑制脊髓反射;另一方面作用于γ运动神经元减轻脊索的灵敏度,从而阻断其反射弧,缓解膈肌痉挛,减少痉挛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的进一步刺激;并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改善血流。用法:60mg口服或胃管注入,每天3次,饭后服用。
(3) 抗精神病药
①氟哌啶醇5mg静脉滴注或肌注1~2次/d,好转后改为口服维持。②氯丙嗪25~50mg,每天3次口服,但此法在老年患者尤其有心血管病者应慎用。氟哌啶醇和氯丙嗪抗呃逆的作用可能与其阻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抑制膈神经的兴奋性有关。③廉晓宇取新斯的明1mg和氯丙嗪25mg加入生理盐水50ml中,每次用30~40ml空腹口服,每4~6h一次治疗治疗脑出血、脑瘤术后呃逆取得明显效果。
其他答案 (7)
病情分析: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你这种情况考虑多是由于消化不良、胃肠蠕动慢造成的。建议你去正规医院的消化内科做胃镜检查,或查一下幽门螺旋杆菌。可以服胃肠动力药物多潘立酮,奥美拉唑治疗。饮食宜清淡,有规律、定时定量,少食油腻辛辣食物,适当活动。
病情分析:
膈肌痉挛又叫呃逆,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
指导意见:
(1) 吸气后屏气法 患者深吸气后迅速用力屏气,然后缓缓呼气即可。此法可反复使用,多用于由精神刺激和进食过快引发者。
(2) 按压双眼球法 患者闭目,术者将双手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上部,直到呃逆停止。此法多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但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忌用,心脏病患者慎用。
可以使用中药冰片涂抹在膏药上贴服于肚脐停止打嗝,
病情分析:
呃逆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打嗝是因为横隔膜痉挛收缩而引起的.其实横隔膜不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一块膜,而是一大块肌肉.它每次平稳地收缩,我们的肺部便吸入一口气;由于它是由脑部呼吸中枢控制,横隔膜的肌肉会有规律地活动,我们的呼吸是可以完全自主运作的,我们也不需要时常记着怎样呼吸.打嗝时,横隔肌不由自主的收缩,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骤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我们并不清楚横膈肌为甚么会失控地自行收缩.虽然大部分打嗝现象都是短暂性的,但也有些人持续地打嗝
指导意见:
(1)采用深呼吸的方法
比如在进食时发生呃逆可以暂停进食,作几次深呼吸,往往在短时内能止住.
呃逆频繁时,可自己或请旁人用手指压迫两侧的“少商”穴.“少商”穴位于大拇指甲根部桡侧面,距指甲缘约0.6公分,在黑白肉际交界处.压迫时要用一定的力量,使患者有明显酸痛感.患者自行压迫可两手交替进行.
(2)按摩有效治呃逆
取一根细棒,一端裹上棉花(发手边无棒,可用竹筷的细端包上棉花代替),放入患者口中,用其软端按端前软颚正中线一点,此点的位置正好在硬,软颚交界处稍后面.一般按摩一分钟就能有效地控制呃逆.
病情分析:
打嗝是因为横隔膜痉挛收缩而引起的,这是个正常的生理现象,与饮食和情绪都有一定的关系。
指导意见:
1.在打嗝的时候按压少商穴,达到酸痛的情况,就应该会有改善,如果长期是这样的情况,应该及时去医院做个检查,不排除和肠胃、肝胆问题有关
2.按压眶上神经法 患者平卧位或坐位,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能忍受为度,双手拇指交替旋转2~4分钟,并嘱患者有节奏地屏气。
3.颈动脉窦压迫疗法 方法是嘱患者用手指指腹轻轻揉压单侧颈动脉窦(位于气管两侧搏动处)。注:严禁双侧同时压迫,以防脑缺血而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