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0 6人回答
性别:男年龄:6岁
健康咨询描述:我家孩子从一周前在右腹部长了个疝,卫生站的医生说小孩子有腹外疝很正常,孩子年龄还小,有些是可以治愈的,让我们回来再观察一下。可是都一个星期过去了,那个疝没消下去反而增大了,现在孩子老是啼哭,烦不胜烦,我们该怎么办呢。
希望得到的帮助:腹外疝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治疗
1.寻找与治疗发病诱因。
2.2岁以上小儿腹股沟疝无自愈趋势者,宜行手术高位结扎疝囊。婴儿脐疝,经长期用绷带包扎压迫复位,多数可自愈。
3.少年、儿童较小的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后,修补时无需将精索移位。青壮年应将精索移位至腹外斜肌腱膜下。老年和巨大的腹股沟斜疝,必须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修复,并将精索移位至皮下。
4.股疝可在腹股沟韧带上方或下方做切口,切勿损伤疝内容物,将疝囊切除缝扎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把腹股沟韧带、陷窝韧带和耻骨肌筋膜缝合在一起以关闭股环。疑有绞窄疝时,以做腹股沟韧带上方切口为宜。
5.白线疝如有疼痛者,宜修补白线裂孔。
6.膈疝可从胸腔经路或腹腔经路,将腹腔内容物还纳后修补膈肌。
7.嵌顿性或绞窄性疝应立即手术,但如在术前用药或麻醉后自行复位,应严密观察24小时,根据病情决定手术时间。除2岁以下小儿发病在4小时内可试行手法复位外,不应强行复位。
其他答案 (5)
病情分析:
按照你目前描述的情况,患者已经确诊,有腹外疝治疗的话,首先建议在全麻下行腹外疝的修补手术手术以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的活动。
病情分析: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占90%以上,股疝次之,占5%左右。较常见的腹外疝还有切口疝、脐疝、白线疝和造口旁疝等。此外,尚有腰疝等罕见疝。
其发生与该处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加两大因素有关。
1.腹壁强度减弱
属于解剖结构原因,是疝发生的基础,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情况。先天性因素包括腹膜鞘状突未闭、腹内斜肌下缘高位、宽大的腹股沟三角、脐环闭锁不全,腹壁白线缺损等,有些正常的解剖现象,如精索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区,也可造成该处腹壁强度减弱。后天获得性原因有手术切口、引流口愈合不良、外伤、炎症、感染、手术切断腹壁神经,肥胖者过多的脂肪浸润,老龄的肌肉退化萎缩以及胶原代谢异常,致坚实的筋膜组织为疏松而有微孔的结缔组织层或脂肪所代替的解剖方面原因。
2.腹内压增加
是一种诱发因素,包括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晚期妊娠、腹水、排尿困难、婴儿经常嚎哭、举重、经常呕吐以及腹内肿瘤等。
治疗
腹外疝一般均需外科手术治疗。但一周岁以内的患儿,随着生长发育,腹壁肌肉增强有自愈可能,暂不行手术治疗,可采用绷带包扎压迫疝环.防止内脏突入疝囊。妊娠后期引起的腹外疝在分娩后也可能会消失。
手术治疗前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体格检查,注意有否手术禁忌证,有无腹内压增高因素,对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均应积极做好病因治疗。
腹外疝的手术治疗原则为疝囊高位结扎和疝修补术。一般腹外疝均为择期手术,但当发生嵌顿、绞窄时需立即术前准备,急症手术,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
病情分析: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以突出的解剖部位命名,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占90%以上,股疝次之,占5%左右,较常见的腹外疝还有切口疝、脐疝和白线疝。此外,尚有腰疝等罕见疝。那么,腹外疝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①非手术治疗:
对1岁以内的腹股沟疝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线束带压迫内环处,防止疝块突出,部分可在生长发育中,腹肌逐渐强壮而可自愈。小儿脐疝可用胶布固定法,即将脐疝还纳后,用小块柔软绒布垫住脐部,用5厘米的胶布从一侧腋中线横行紧贴脐部,每l-2周更换一次,半年内可愈,但由于胶布有过敏的可能,也可用5分钱大小的金属片,钻眼穿绳,并用软绒布包裹后,按压在脐部,并将绳子绕腰后打结。对老年体弱不宜手术者可用疝带压迫于内环,日间缠带,休息时解除。
对早期嵌顿性疝,应在医院试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应观察24小时,注意腹病是否好转。
②手术治疗:
对各类腹外疝原则上均应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很多,但总的原则是疝囊颈高位结扎、疝修补和疝成形术。
病情分析:
腹外疝一般不能自愈,均应手术治疗。但1周岁以内的患儿,随着生长发育、腹壁强度增强,腹外疝有可能自愈,暂缓手术。如妊娠后期并发腹外疝,分娩后大多也能自愈,不需手术治疗。
手术前均应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了解有无手术禁忌,如并有腹内压增高的疾病,以及老年病人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均应在术前给予必要的病因治疗。
可复性疝可择期手术,但嵌顿性疝一经确诊应紧急手术。小儿因疝环很少有纤维疤痕组织,环周组织有一定弹性和伸展度,嵌顿性疝可在严密观察下行非手术治疗,如能回纳可择期手术,如无效仍应紧急手术。通常疝嵌顿后,机体可有病理生理方面的改变,如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一旦转化为绞窄性后甚至可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因此,在紧急手术前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必要的术前准备,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腹外疝的手术原则为疝囊高位结扎和疝修补,疝成形术只适用于腹壁有严重缺损、薄弱者。通常小儿只作疝囊高位结扎,因在发育过程中腹壁肌肉、腱膜等组织会逐步增强自行修复。
嵌顿性疝的手术原则是迅速解除嵌顿,但在切开狭窄的疝环前,应以手指夹持嵌顿的疝内容物,防止其缩回腹腔,以观察其活力。松解后如肠壁色泽转红,浆膜有光泽,系膜血管有搏动,肠壁有弹性和用手指轻轻夹持刺激后,有蠕动则表明组织仍有生机。有时须反复用温生理盐水热敷观察,方能作出判断。
如肠管已坏死,则必须判断绞窄肠段的近远端血供情况,以准确估计切除范围,保证吻合口有良好的血供。因疝环及其周围组织已有水肿和感染,只作疝囊结扎,不作疝修补。必须强调对已确诊为绞窄性疝者宜作腹部切口,以求在显露较好的条件下切除坏死的疝内容物,和吸尽腹腔内渗液。松解疝环和疝囊高位结扎可经腹腔操作,使以后择期疝修补时有完整的局部解剖条件。为避免远端疝囊积聚感染性渗液,可于疝囊底部经皮肤戳创置放引流。
腹外疝的手术并不复杂,但未能获得预期疗效者并不少见。提高腹外疝的手术质量,如正确掌握手术指征,选择合理的术式和遵循疝手术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