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5 6人回答
性别:男年龄:45岁
健康咨询描述:我最近觉得下腹部胀痛,吃什么东西都恶心,有时候还想吐呢,真的很难受,大便糊状粘稠,腹部摸着有一肿块,就到医院检查了,说是白线疝,请问医生,应该怎么办才好呢,我真的很担心呢。
希望得到的帮助:白线疝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国外文献报道白线疝约占所有腹外疝的0.4%~3%,多见于20~40岁之间的男性患者,男女之比约为5∶1。本病常伴有腹内脏器疾病和其他部位的腹外疝,Hoffman报道76例中,24例同时并存腹内脏器疾病。赵伯蝠(1985)报道在刚果工作期间收治54例白线疝,占同期各种腹外疝的9.5%,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其中脐上白线疝53例,脐下仅1例;男女发病率无太大差异,男女相比为5∶4;32例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腹外疝,其中伴发腹股沟疝17例、脐疝7例、腰疝5例、股疝3例、1例同时存在2处白线疝,他认为可能与刚果人的先天性“疝素质”有关。
意见建议:
1,保守疗法保守治疗主要有药物疗法和疝气带疗法两类
(1)药物疗法:能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从而使疝气减轻;不足之处是无法控制疝气脱出.常用中成药有疝气内消丸,桔核丸,补中益气丸等;或用肉桂研末醋调,纱布包敷脐部等.
(2)疝气带疗法:能迅速阻止疝的凸出,从而能有效阻止疝气发展,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疝气带治疗型可以治愈根治.缺点是只能治疗可复性小肠疝,无法治疗水疝.
其他答案 (5)
病情分析:
白线疝是发生于腹壁中线(即白线)的腹外疝,绝大多数发生于脐与剑突之间。腹部白线是由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合并后融合而成的,融合处两侧鞘纤维交错成网状,较大的网眼即成白线上的薄弱点而容易导致疝的发生。白线疝很少发生嵌顿或绞窄,可仍有10%的患者可能发生难复性现象,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有绞窄的危险,所以直径大于0.5cm、有症状、较大的白线疝或难复、嵌顿、绞窄的白线疝患者都应行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
无症状的白线疝,因为其虽可继续增大但发生嵌顿的机会不大,可以不予治疗。有明显临床症状而无特殊手术禁忌者,则应施行手术治疗为宜。不同病理类型可选择不同手术方法治疗:
1.无疝囊型白线疝 高位结扎切断突出脂肪组织,使脂肪回缩至白线后方,再修补疝环。
2.有疝囊型白线疝 切开疝囊,还纳疝内容物,如果疝块较大可以切除多余的疝囊以及与其粘连的大网膜,高位结扎疝囊后修补疝环。
病情分析:
白线疝的发生与腹白线的解剖特点和腹内压增高关系密切。腹白线位于剑突和耻骨联合之间,是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腱膜纤维在左、右侧腹直肌之间相互穿插、交错编织形成的腱性条带,上宽下窄,脐上白线宽达1.25~2.5cm,脐下狭窄而坚厚,宽度多数仅0.1cm(图2,3)。白线疝绝大多数发生于脐上,极少见于脐下可能与此有重要关系。
意见建议:
手术疗法手术疗法有疝修补术,疝补片修补术,疝腹腔镜修补术三类
(1)疝修补术:通过将缺损周围组织缝合修补疝环口
(2)疝补片修补术:用一种补片材料覆盖缺损修补疝环口
(3)疝腹腔镜修补术:是通过腔镜完成疝补片修补术。
病情分析:
腹白线的内、外表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在外表面,交叉的腹膜纤维粗细均匀,交织紧密,除供细小血管、神经支穿出的小孔以外,罕见大的孔隙。而内表面腱膜纤维束粗细不均,常形成粗束或板状而且走向不甚规则,交叉纤维间有神经血管支贯穿其中的孔、陷窝或裂隙,使白线内层存在缺陷这类缺陷是腹白线的薄弱部。
意见建议:
白线孔隙的修补 修补孔隙时,采用横行缝合白线为宜,以防止由于肌肉侧方牵拉而撕裂。孔隙小者,用丝线间断缝合即可;孔隙大者,则需重叠缝合,将孔隙分上下两叶,彼此重叠1~2cm,用丝线间断褥式缝合;如白线有多处缺损,可采用Berman手术,即在缝补腹横筋膜后于两侧腹直肌前鞘各作一相等的垂直切口,将两侧前鞘的内叶重叠缝合以修补薄弱或有缺损的白线。
病情分析:
若腹内压增加腹膜外脂肪及腹膜在腹压的推动下进入较大的缺陷处,即形成白线疝。Rizk认为,所有腹前外侧壁肌的腹膜纤维都斜向交叉在腹白线形成小的“菱形间隙”,此间隙可扩大为疝环。脐下4cm处、半环线边缘是白线上的一个弱点,脐下白线疝多发生于此。
意见建议:
无症状的白线疝,因为其虽可继续增大但发生嵌顿的机会不大,可以不予治疗。有明显临床症状而无特殊手术禁忌者,则应施行手术治疗为宜。不同病理类型可选择不同手术方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