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9 5人回答
性别:男
健康咨询描述:我儿子出生一个星期之后皮肤就变得红红硬硬的,体温还特别低。我赶紧抱着孩子到医院看了,说是新生儿硬肿症,立刻就送去复温了。
希望得到的帮助:新生儿硬肿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嫩,血管丰富,容易散热,综色脂肪是新生儿体内特有的组织,它的代谢是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中急需产热时的主要能量来源,而饥饿时的能量来源是白色脂肪,如小儿周围环境温度过低,散热过多,棕色脂肪容易耗尽,体温即会下降,新生儿严重感染时体温也会不升,这些情况下皮下脂肪都容易凝固而变硬,同时低温时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易发生水肿,结果产生硬肿。
指导意见:
喂养应按病儿吸吮力来进行,吸吮力弱者用滴管喂养,必要时鼻饲。喂饲忌过速或过量,如面色改变或发绀时立即停止喂饲。每次喂饲后须观察20~30min,以防呕吐呛奶而窒息。
其他答案 (4)
病情分析:
新生儿硬肿症是一综合征,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常伴低体温,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其中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
低体温对人体影响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
①低体温时周围循环阻力下降,血液淤滞,组织缺氧。中心血循环量则减少,心率减慢,尿量减少。在复温过程中血循环量增加,如尿量不随之增加,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甚至发生肺水肿和肺出血;
②低体温时呼吸减慢,有时呼吸暂停,易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又由于营养进入量不足,造成代谢性酸中毒,因此重型硬肿症酸中毒也较重;
③低体温时糖代谢不完善,病初起可能出现高血糖,但由于糖消耗增高,继而发生低血糖;
④低体温时红细胞压积和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减少,肝素样物质也减少。种种原因都可引起凝血障碍,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感染时由于休克更易发生DIC。
病情分析:
新生儿硬肿症的出现与下面的因素有关:
1.周围循环阻力:
低体温时周围循环阻力下降,血液淤滞,组织缺氧,中心血循环量则减少,心率减慢,尿量减少,在复温过程中血循环量增加,如尿量不随之增加,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甚至发生肺水肿和肺出血。
2.红细胞:
低体温时红细胞压积和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减少,肝素样物质也减少,种种原因都可引起凝血障碍,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感染时由于休克更易发生DIC。
3.呼吸:
低体温时呼吸减慢,有时呼吸暂停,易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又由于营养进入量不足,造成代谢性酸中毒,因此重型硬肿症酸中毒也较重。
4.糖代谢:
低体温时糖代谢不完善,病初起可能出现高血糖,但由于糖消耗增高,继而发生低血糖。
病情分析:
新生儿硬肿症是一种寒冷综合征,发生于新生儿出生7-10天内,主要是新生儿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故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多见于重症感染、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严重低体温、硬肿症者可继发肺出血、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致死。为了预防这种情况,要注意下面几点:
1、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减少早产儿的发生。
2、寒冷季节和地区应为产房装配保暖设备。
3、新生儿一旦娩出即用预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处理。
4、对高危儿做好体温监护。
5、积极早期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使发生硬肿症。
病情分析:
新生儿出生前生活在温暖、充满羊水的子宫环境下,环境温度为37.2℃-37.7℃,使新生儿体温很容易保持在恒定状态。出生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再加上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皮肤毛细血管丰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较容易散热。这些特点使新生儿出生时从一个温暖的环境进入到较冷的、温度低的外界环境,如保暖不好,就会散失很多热量,严重时出现低体温(体温〈35.5℃)而发生新生儿硬肿症。
另一方面,由于体内的热量主要消耗在抵御寒冷上,会妨碍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体重的增长。早产儿由于脂肪量少,产热贮备力差,有严重感染、窒息的新生儿由于脂肪产热过程受抑,而更容易发生硬肿症。
指导意见:
复温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低体温的重要措施,目前多主张快速复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