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0 7人回答
性别:男年龄:34岁
健康咨询描述:我最近手上长了一些小斑点,一片一片的,是慢慢长大了,不痛不痒,看起来是红红的,越来越严重了,今天去医院检查了,说是孢子丝菌病。
希望得到的帮助:孢子丝菌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本病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人认为可能是由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广泛受损及绒毛萎缩而导致吸收不良的结果,有人推测微小隐孢子虫可能产生肠毒素,他们发现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的牛犊粪便上清液中具有肠毒素样活性,病程中大量水与电解质的丢失是小肠黏膜受损和肠功能失调所致,此外肠道内双糖酶和其他黏膜酶的丢失与减少,也是引起腹泻的原因之一,有人发现来源于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的肠上皮细胞的前列腺素E2具有刺激Cl-主动分泌和抑制中性NaCl吸收的作用。
意见建议:
1.内服药
(1)碘化物:5%~10%碘化钾3g/d,可渐增加到6~8g/d,损害消失可继服2~4周,一般疗程2~3个月。碘化钾饱和液10滴/次,3次/d,可渐增加到40滴,3次/d,一般1周见效,1~2个月可治愈。口服碘化钾有消化不良或恶心、呕吐、胃纳不佳等胃肠道反应时,可用碘化钠1g/d静脉推注。如患者有肺结核,碘化钾不宜应用。
(2)灰黄霉素:效果较差,一般不用。对碘过敏者可考虑,0.8g/d,持续1~3个月。
(3)氟胞嘧啶:按100~200mg/kg体重,直至痊愈。
其他答案 (6)
指导意见:
孢子丝菌皮肤病是由感染了孢子丝菌而引起的皮肤感染,建议你可以口服碘化钾或者氟康唑进行治疗,局部皮肤用高锰酸钾溶液杀菌后涂抹碘化钾软膏。饮食上注意清淡,不要吃过于辛辣的食物。
病情分析: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及其卢里变种感染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和附近淋巴系统的亚急性和慢性感染,偶可播散至全身引起多系统损害。该病遍布全世界,我国孢子丝菌病主要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孢子丝菌一般生存在土壤和植物上,人的皮肤接触带菌植物或土壤后可引起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固定型和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少见。本文主要阐述孢子丝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意见建议:
外用药2%碘化钾或0.2%碘溶液可外用;2%球红霉素二甲亚砜透剂,2次/d;两性霉素B250~500mg,二甲亚砜30ml,甘油20ml,水50m1,配制成透剂外用;温热疗法45℃电热器局部加温,3次/d,每次60min,对孤立损害有效。
病情分析:
孢子丝菌感染后经过1周至数周,在侵入处发生一个坚韧,无痛皮下结节,呈淡红色,不与皮肤粘连,结节增大,软化,色变淡紫,绀紫,以后破溃,流出少量黏性脓液,愈后可形成瘢痕,继发于皮肤淋巴管型或自家接种所致,于远隔部位出现多发性结节,系统损害经血行播散引起,可侵犯骨,关节,眼,黏膜,肺,心肌,肝,脾,肾,各腺体和中枢神经系统。
意见建议:
碘化物在治疗孢子丝菌病时有奇特的效果。一般使用10%碘化钾溶液,每次10ml,每日三次,口服,疗程在2~3月,局部温热疗法可起辅助作用。防止皮肤外伤对预防孢子丝菌病也很重要,病人换下的敷料应及时烧毁,以免污染环境,感染他人,并且在孢子丝菌病的高发区应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认识此病,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孢子丝菌病的病人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病情分析:
孢子丝菌病的发病机制:本菌存在于土壤中和植物上,孢子通过皮肤外伤处植入,也可侵犯口腔黏膜,经消化道造成感染,还可经呼吸道侵入肺部或经血行播散至内脏及骨骼。
意见建议:
1、对过敏体质的人,如虱子、毛虫、蚊子的叮咬,遇到荨麻、漆树等有瘙痒感觉的人,在饮食上最好不要吃鱼、虾、蟹、牛奶、蛋、酒、杨梅等食物。
2、对湿疹类反复发作的皮肤病,食用鱼虾腥味病情往往会加重,因此要忌食茶、酒和辛辣的刺激性食物。
3、对于婴儿皮肤过敏症,最好在其食物中少放食盐,不吃鸡蛋、牛乳与海味食物。
4、对于某些因吃雪莱、油菜、苋菜等感光物质发生代谢障碍而引发的皮肤病人,必须禁食此类蔬菜,如果说已经食用了,那么最好是避免阳光的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