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2 1人回答
性别:女年龄:12岁
健康咨询描述:叔叔您好:
我是4年半前进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全相合,急淋L-1,低危。我现在已经12岁整了,最近一年反复感染,尤其病毒感染很厉害,每月都输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血常规都好,就是淋巴细胞总是高,出水痘和带状疱疹已经一个星期左右,用了很多药物,还是低烧,骨髓和血像都显示感染迹象,求叔叔帮助我,该怎么治疗呢?还有,像我这样情况,复发几率高不高的?谢谢您,好叔叔!
第一次问题补充:
辅助检查:血色素13克血小板305白细胞2.0淋巴细胞60%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移植后期(3个月至2年)
免疫功能缺损逐渐恢复,感染逐渐减少,但如并发慢性GVHD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持续存在,可反复发生感染。一项报告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恢复后,血源感染率在异基因骨髓移植为55%,自体移植为10%。细菌感染多见革兰阳性球菌,例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感染,表现为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副鼻窦炎、败血症等。由于伴有慢性GVHD及其相关的脾功能低下,肺炎球菌感染的机会较多,也可能发生支原体肺炎。肺结核的发病率为0.19%~5.5%,出现临床症状的中位数150d(23~550d),相关危险因素为异基因骨髓移植、TBI、慢性GVHD。病毒感染多见VZV感染及病毒性肝炎,VZV激活约在移植后120d左右,但也可发生在移植的任何时候,感染发病率约50%,多为潜伏的病毒激活,表现为较轻的皮肤感染,30%病例可能扩散至全身,导致间质性肺炎、脑炎等。病毒性肝炎常见HCV感染,还可见HGV感染,多为血源传染,并可能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移植后期机会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率为州,最常见是弓浆虫脑炎及鞠霉菌脑炎。弓浆虫感染常见于移植后最初6个月,多致命。
三、感染的预防
(一)细菌感染的预防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预防感染至关重要,合理预防将明显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患者于缓解期进行移植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小,而处于进展期进行移植发生感染的风险增大。细菌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宿主体内及体表定居的菌群。预防包括清除龋齿及肛瘘等感染病灶、全环境保护性隔离、无菌操作及护理、药物预防、给予G/GM-CSF及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制品促进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监测性细菌培养等。预防性应用抗微生物药物,于移植前一周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如新霉素、黄连素、复方新诺明、制霉菌素、伊曲康唑等,以清除肠道内菌群,注意各药的副作用不要叠加。长期预防可用氟奎诺酮类药物至移植开始时,然后口服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连续180d或用至免疫抑制剂停用为止。对于移植前有反复发生的感染及可能有感染病灶者,在移植前应用广谱杀菌抗生素静脉给药,如预处理同时给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l~2d,以达到预防性清除作用,但存在争论。一项随机观察静脉给予万古霉素,联合肠道灭菌用药,可以有效地减少革兰阳性菌感染及发热持续的时间。虽然无明确临床应用指征,该经验用药已在多数移植中心得到应用。伴有慢性GVHD的患者,移植后一年内口服青霉素或TMP-SMZ,可减少肺炎球菌感染的机会。移植后如白细胞降至0.2×109/L以下,需及时应用G/GM-CSF,以减少感染。
(二)病毒感染的预防
对于供者血清学检查CMV或HSV抗体阳性,受者要预防性应用更昔洛韦(ganciclovir)或无环鸟苷(acyclovir)。更昔洛韦预防CMV感染分为二阶段,首先于移植前8d至移植前2d,给予5mg/kg,每日2次;其后在移植后30~120d,再给予预防性治疗,5mg/kg,每周4~5次。特别是对有高危因素、高CMV抗原血症、长期应用激素者。该预防性治疗,可以明显减少CMV发病率及减少移植总死亡率。如联用免疫球蛋白能提高治疗有效率。长期应用更昔洛韦可能产生CMV耐药毒株、中性粒细胞减少致细菌感染、真菌感染、部分病例中断治疗后再发感染等。给受者输注供者的CMV特异免疫T淋巴细胞能预防再发感染。高效过滤法去除血液制品中含有CMV的白细胞,能有效地使血液传播CMV感染率控制在5%以内。更昔洛韦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0%,无长期骨髓抑制作用,停药后可以恢复。磷甲酸钠或可耐(Foscarnet)能有效治疗CMV感染,无骨髓抑制作用,用于更昔洛韦耐药者的治疗,尚无进一步疗效观察报告。无环鸟苷无骨髓抑制作用,部分移植中心于移植后早期应用,500mg/m2,分2次使用,预防CMV或HSV激活,可减少感染发病率,延迟病情发作。VZV检查血清学阳性者可给予无环苷预防,于移植后持续口服6个月。EB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乳多空病毒、腺病毒、轮状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感染的预防,尚无有效方法。
(三)真菌及寄生虫感染的预防
预防真菌,用氟康唑200~400mg/d,口服。TMP-SMZ或戊烷眯能有效地预防卡氏肺囊虫,移植开始即口服TMP-SMZ,每日2次,造血重建后给TMP-SMZ1.0,2/d,每周二、五给药,共6~12个月,伴慢性GVHD者需延长时间。乙胺嘧啶预防弓浆虫感染,但不能清除包囊。
四、感染的治疗
(一)经验性治疗
移植的早期出现发热,感染的可能性极大,而且不易判断感染的部位及致病原,极可能发生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一旦有感染,首先应尽快明确病原菌,尽可能进行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必要时进行骨髓培养。取血培养应在给予抗生素前及高热时采血,同时进行厌氧菌培养及真菌培养。发热伴有寒颤,怀疑静脉留置导管引起感染,应果断拔除导管,对导管内容进行细菌培养。感染未得到病原学诊断前,积极寻找感染病灶,考虑既往用药史,分析预备移植时药浴后的皮肤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单次测体温达38℃以上或24h测三次体温均38℃以上,除外药物及输血等因素可考虑有感染。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感染部位,25%为口咽部、25%为下呼吸道、15%为静脉留置导管皮肤处、15%为胃肠道、10%为会阴、5%为尿道、5%为鼻部。及早选择有效足量的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首选万古霉素,革兰阴性菌用氨基糖甙类联合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奎诺酮类、碳青酶烯类药物。用药观察48~72h,如体温下降继用原方案;若已确定病原菌,换用细菌敏感的抗生素;若病原菌不明确,体温不下降,换用抗生素,继续观察48~72h。继续观察如体温下降或病菌明确,继续治疗观察或换药;如体温不下降,或治疗后体温下降后复升,病菌仍不明确,可能有真菌、病毒、结核菌等感染,要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及相应治疗。临床经验认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有发热时,选择抗生素不按传统阶梯用药,而是直接用最强的广谱抗生素,如用碳青酶烯类加万古霉素,或加氨基糖甙类,争取尽快将病原菌杀灭,控制病情。
(二)针对性治疗
为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确定病原体后选用敏感的抗微生物药物。抗生素要足量广谱,各抗生素之间有协同作用,无交叉耐药。由于移植预处理使肠道粘膜损伤,不利于药物吸收,应静脉输注给药,尽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一般常规治疗10~14d或更长时间,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0×109/L以上,考虑停药。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首选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替代选头孢唑啉、头抱呋辛、克林霉素。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首选万古霉素,替代选氟喹诺酮类、碳青酶烯类;肠杆菌科(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肠杆菌属等)感染首选二、三代头孢菌素联用喹诺酮类或氨基糖甙类,替代选氟喹诺酮类、碳青酶烯类、氨曲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首选三、四代头孢菌素(舒巴坦/头孢哌酮或头孢吡肟),替代选氨基糖甙类联用碳青酶烯类或氨曲南;流感嗜血杆菌感染选三、四代头孢菌素(舒巴坦/头孢哌酮或头孢吡肟)或氟喹诺酮类;厌氧菌感染首选青霉素联用甲硝哩、克林霉素,替代选替硝唑、氨卞西林、阿莫西林;真菌感染首选氟康唑、二性霉素B、替代选伊曲康唑、米康唑。二性霉素B胶体制剂可安全有效地治疗真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选更昔洛韦或磷甲酸钠,或联用免疫球蛋白,膦甲酸钠为广谱抗病毒药,直接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及反转录酶,对巨细胞病毒和I型及II型单纯疮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不引起白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异常;乙型肝炎病毒可用拉米夫定(lamivudine)治疗;卡氏肺囊虫感染可用TMP-SMZ或戊烷眯治疗。
(三)耐药细菌感染及治疗
目前感染的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迅速增加,可见对3种以上不同抗生素的多重耐药。发生耐药的机制有产生β-内酸酶、氨基糖甙化酶等灭活酶,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细菌泵出药物增加等学说。耐药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革兰阳性细菌感染逐渐增多,特别是MRSA及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感染发生率逐年增加,院内感染MRSA达72%,MRSE达60%。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感染也较多见。约有80%的凝固酶阴性葡萄菌对万古霉素以外的抗生素均耐药,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近年也在增加。移植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常为革兰阳性细菌感染,治疗首选万古霉素(稳可信、去甲万古霉素),对MRSA和MRSE敏感,无耐药。碳青酶烯类包括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平(美洛培南)及克林霉素等药物治疗MRSA,均能达到有效的杀菌作用。近年报告革兰阴性菌耐药率增加,有肠杆菌科的肺炎杆菌、大肠杆菌、粘质沙雷菌、枸橼酸菌属、志贺菌属、不动杆菌、绿脓杆菌、流感杆菌等。治疗用药选择三代头孢菌素(复达欣)、氨曲南(君刻单)、碳青酶烯类等。碳青酶烯类抗菌谱最广,并有“抗生素后效应”,主要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2,使细菌变形而破裂死亡,临床治疗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菌感染,效果很好。国内调查1172株革兰阴性杆菌药敏,对亚胺培南耐药仅34株(2.9%),但对碳青酶烯类,天然耐药的嗜麦芽苛养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及相当耐药的肠球菌属、MRSA等渐增多。铜绿假单胞菌对某些头孢菌素出现耐药,耐药率头孢三嗪为44%,头孢哌酮为26%,头孢他定为21%。治疗选用药物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头孢匹胺(先福毗兰),第四代头孢菌素,如头抱吡肟(马斯平),或碳青酶烯类。该类药均对β-内酞胺酶稳定,抗菌谱广。舒普深或马斯平,单药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发生的感染,疗效较好,头孢菌素类或碳青酶烯类联用氨基糖甙类治疗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