巯嘌呤片怎么样呢

2017-12-20 13:30:39

刘新新 主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巯嘌呤片,适应症为适用于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急变期。那么,巯嘌呤片怎么样呢?

性状适用于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急变期。

1.绒毛膜上皮癌:成人经常使用量,逐日6 mg~6.5 mg/kg,1日2次,以10日为1疗程,疗程间歇为3~4周。 2.白血病:(1)开始,逐日2.5 mg/kg或80~100 mg/m[sup]2[/sup],1日1次或分次服用,1般于用药后2~4周可见显效,如用药4周后,仍未见临床改进及白细胞数降落,可斟酌在仔细视察下,加量至逐日5 mg/kg;(2)保持,逐日1.5mg~2.5mg/kg或50 mg~100 mg/m[sup]2[/sup],1日1次或分次口服。

用法用量

1.较常见的为骨髓抑制:可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2.肝脏侵害:可致胆汁郁积出现黄疸; 3.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消退、口腔炎、腹泻,但较少产生,可见于服药量过大的患者。 4.高尿酸血症:多见于白血病医治早期,严重的可产生尿酸性肾病; 5.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化少见。

忌讳

1.对诊断的干扰:白血病时有大量白血病细胞破坏,在服本品时则破坏更多,导致血液及尿中尿酸浓度明显增高,严重者可产生尿酸盐。肾结石; 2.以下情况应慎用:骨髓已有显著的抑制现象,(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显著下降)或出现相应的严重感染或明显的出血偏向;肝功能侵害、胆道疾患者、有痛风病史、尿酸盐肾结石病史者;4~6周内已接受过细胞毒药物或放射医治者; 3.用药期间应注意定期检查外周血象及肝、肾功能,每周应随访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1~2次,对血细胞在短时间内急骤降落者,应逐日视察血象。

老年用药

1.与别嘌呤同时服用时,由于后者抑制了巯嘌呤的代谢,明显地增加巯嘌呤的效能与毒性; 2.本品与对肝细胞有毒性的药物同时服用时,有增加对肝细胞毒性的危险; 3.本品与其他对骨髓有抑制的抗肿瘤药物或放射医治合并利用时,会增强巯嘌呤效应,因此必须斟酌调理本品的剂量与疗程。

药物过量

属于抑制嘌呤合成途径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化学结构与次黄嘌呤类似,因此能竞争性地抑制次黄嘌呤的转变进程。本品进入体内,在细胞内必须由磷酸核糖转移酶转为6-巯基嘌呤核糖核苷酸后,方具有活性。其主要的作用环节有2:(1)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酰胺转移酶,因此禁止1-焦磷酸⑸-磷酸核糖(PRPP)转为1-氨基⑸-磷酸核糖(PRA)的进程,干扰了嘌呤核苷酸合成的起始阶段。(2)抑制复杂的嘌呤间的相互转变,即能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转为腺嘌呤核苷酸及次黄嘌呤核苷酸转为黄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的进程,同时本品还抑制辅酶I(NAD+)的合成,并减少了生物合成DNA所必须的脱氧3磷酸腺苷(dATP)及脱氧3磷酸鸟苷(dGTP),因此肿瘤细胞不能增殖,本品对处于S增殖周期的细胞较敏感,除能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外,对细胞RNA的合成亦有轻度的抑制作用。用巯嘌呤医治白血病常产生耐药现象,其缘由多是体内出现了突变的白血病细胞株,因此失去了将巯嘌呤变成巯嘌呤核糖核苷酸的能力。

口服胃肠道吸收不完全,约50%。广泛散布于体液内。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20%。本品吸收后的活化分解代谢进程主要在肝脏内进行,在肝内经黄嘌呤氧化酶等氧化及甲基化作用后分解为硫尿酸等而失去活性。静脉注射后的半衰期约为90分钟,约半量经代谢后在24小时即迅速从肾脏排泄,其中7~39%以原药排出。

白血病健康指南
白细胞一直偏低是怎么回事
  白细胞一直偏低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原因所致,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再针对不同的原因,使用合适的药物治疗。   1、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由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引起,患者主要会出现咳嗽、打喷嚏等症状,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偏低。患者可以根据医生指导使用感冒灵颗粒、感通片等药物治疗。   2、白细胞减少症:可能是骨髓损伤以及成熟障碍引起的,主要的表现为全身乏力、头晕、心悸等,检查时会发现白细胞偏低。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来那度胺胶囊、利可君片等药物治疗。   3、病毒性肝炎: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典型症状有肝区疼痛、皮肤瘙痒等,当体内病毒量逐渐增多时,还可能造成白细胞数量减少。建议患者根据医生指导服用恩替卡韦胶囊、拉米夫定片等药物治疗。   4、再生障碍性贫血:由多种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以及感染,还会导致白细胞降低。患者可以根据医生指导使用环磷酰胺片、酚磺乙胺片等药物治疗。   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发热、厌食等症状,严重时会使体内炎症因子增多,破坏白细胞,进而引起白细胞偏低。建议遵医嘱服用醋酸地塞米松片、甲泼尼龙片等药物治疗。   除了以上原因外,还可能和白血病有关,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治疗期间注意保持家庭环境以及饮食卫生,减少感染的概率。...
确诊白血病后血常规检查正常怎么回事
  白血病患者血常规正常,其原因有可能和疾病早期、仅骨髓内出现病变、机体恢复良好、治疗成效及其他原因等有关。建议要及时遵医嘱治疗。   1、疾病早期:血常规正常的白血病患者往往是处于白血病的早期,因为比较轻,所以血常规是正常的。   2、仅骨髓内出现病变:白血病患者出现血常规正常有可能只是因为仅在骨髓内出现了白血病细胞病变,其他部位还没出现。   3、机体恢复良好:白血病确诊后,如果采用了化疗治疗,可造成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的同时,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也会逐渐恢复正常,因此进行血常规检查时,也会呈现正常的情况。    4、治疗成效:有的白血病患者通过临床医学的治疗,可让病情得到缓解,从而让血常规恢复正常。    5、其他原因: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患者过度劳累、经常熬夜、饮食不当等,这些因素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出现免疫系统紊乱而导致白细胞数值异常。   建议白血病患者平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要遵医嘱进行治疗,定期复查。...
白细胞多高有得白血病的危险
  白细胞计数一般超过100x10^9/L,会有得白血病的危险,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白细胞计数偏高,建议及时就医。   白血病是一种以白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恶性血液疾病。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是相对稳定的,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然而当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能表明身体存在某种异常情况。   如果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且伴有其它症状则可能是白血病的征兆。白血病细胞会不断增生和积累,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并侵润其他器官和组织,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白细胞计数偏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白血病。但如果白细胞计数持续偏高,并且伴有其他症状,就应该尽快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预防高白细胞白血病的发生,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感染等因素的干扰。...
白血病可以治好吗,要多久
  白血病如果病情较轻,多数可治好,但不能确定治好的时间。如果病情较重,则可能无法治好。需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多是由生物因素、物理因素等原因引起。在疾病早期,患者会有面色苍白、全身乏力等症状。这时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早期经过有效治疗后,有的是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的。   如果白血病在早期没有及时治疗控制,病情加重可出现淋巴结肿大、颅内出血等症状。这时多数需遵医嘱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改善,并配合放疗、化疗等方式缓解。通过治疗可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但无法治愈。   建议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医嘱定期复查,要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大。平时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不要熬夜,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以利于疾病的控制。...
白血病早期都有哪些征兆
  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疾病,早期征兆可能包括贫血、出血、发热、淋巴结肿大、骨骼疼痛等。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对症处理。   1、贫血: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这是因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或破坏过多所致。   2、出血:可能会出现皮肤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内脏出血。   3、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且可能伴有寒战、出汗等症状。   4、淋巴结肿大: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   5、骨骼疼痛:白血病细胞可能会侵犯骨骼,导致骨骼疼痛,胸骨中、下段压痛是典型症状。   需注意,这些症状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白血病。如果出现以上症状之一或多个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儿童白血病频发怎么办 几个预防秘诀家长需牢记
儿童白血病是一种容易威胁到儿童生命安全的疾病,由于儿童发病率的逐渐增高,所以很多父母都担心孩子会产生白血病。那么,白血病频繁发生到底应该如何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在预防方式上可以根据相关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来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