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肠道息肉病的原因有哪些?

2013-05-07 08:45:48

李进 主治医师 临沂市人民医院

肠道息肉病是指肠内多出的肉,这种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患者需要引起重视。肠道息肉病很多人对它也许并不是十分熟悉,它是怎样引起的也并不清楚。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肠道息肉病的起因。

(一)发病原因

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息肉数目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但目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为基础,即将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此分类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将大肠息肉统称为腺瘤,而其他非肿瘤性息肉则统称为息肉,演变为腺瘤,这种分类能明确区分大肠息肉的病理性质,对治疗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国内报告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而国外有人报道增生性息肉最常见,其发病率高达25%~80%;在成年人增生性息肉的发病率起码比腺瘤高10倍,但有学者在肠镜检查中则发现腺瘤的发生率是增生性息肉的3倍,据研究资料提示息肉的发生可能一开始主要见于远端结肠,这一点可从尸检材料中左侧息肉往往较右侧为多而得以验证,随年龄增加息肉逐渐由左侧向右侧发展。

 (二)发病机制

腺瘤的组织发生,尚不十分清楚,最初研究表明深部隐窝细胞随着向表面的迁移,不典型增生逐渐发展,正常隐窝深部的上皮以硫酸黏液表达为主,而腺瘤性上皮硫酸黏液比唾液酸黏液为多,最近研究表明血型Ley抗原在许多腺瘤均弥散着色,而在正常黏膜仅见于深部隐窝有阳性反应,这些腺瘤上皮与隐窝深部上皮组化反应的一致性有力支持腺瘤起源于隐窝深部的可能,腺瘤起源的另一个假说是嗜酸性上皮,常位于腺瘤上皮附近,并见两者有移行现象,在大肠腺瘤→大肠癌序贯学说的基础上,存在正常大肠黏膜→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大肠癌序贯现象,认为腺瘤的发生最初多为管状腺瘤,以后逐步向管状绒毛腺瘤和绒毛腺瘤转化,最后演变为大肠癌,同时在管状腺瘤和管状绒毛腺瘤阶段也会发生癌变。

无论腺瘤的发生是位于隐窝的什么部位,腺瘤组织增生主要是朝向管腔面形成突出向外的肿块,尽管所有腺瘤一开始均是呈广基型生长,但随着腺瘤的变大,一些腺瘤变为有蒂或亚蒂,在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因肠蠕动较强,粪便成形,此处比肠道其他部位更易形成带蒂息肉。

1.大肠腺瘤腺瘤的组织学特征不仅是腺瘤分类的组织学基础,也是腺瘤诊断的依据,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即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瘤的组织学切片中常可见绒毛状成分,它是从病灶基部伸出的许多纤细分支,可见有丰富的黏液分泌,索芯由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被覆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绒毛成分的多少与腺瘤的恶性正相关,因此正确评价腺瘤中所含绒毛量对判断其恶变潜能有一定帮助,应了解同一腺瘤在不同部位,其绒毛成分的分布不一,在不同部位活检所取的组织其病理学诊断可以不同。

组织学上管状腺瘤早期仅见隐窝部由高柱状细胞密集排列,核染色深,杯状细胞减少,消失,病变进展可见腺管明显增生,延长,分支,扩张,腺腔大小不一,上皮细胞增生,向腔内突出,有乳头形成倾向;核浓染,有少数核分裂,但均位于基底,间质有少量结缔组织,小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与管状腺瘤不同,绒毛状腺瘤通常由大肠黏膜表面上皮发生,向肠腔生长,形成乳头状突起肿块,组织学呈典型的纤细绒毛状结构,绒毛常直接连接黏膜面,表面有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细胞大小不等,排列规则,核浓染位于基底,核分裂象多见,绒毛的索芯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不等量小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混合性腺瘤在组织学上呈管状腺瘤基础,混有绒毛状腺瘤成分。

2.大肠腺瘤癌变 腺瘤癌变表现为细胞核异型,极性消失,核浆比例增加及出现多量核分裂象等,根据其浸润深度可分为原位癌和浸润癌,两者以黏膜肌层为界,原位癌之所以不转移是因为肠黏膜固有层内无淋巴管存在,因此,临床上所说的腺瘤癌变往往是针对浸润癌而言,绝大多数的大肠癌来自大肠腺瘤癌变,影响腺瘤癌变的因素主要为不典型增生程度,腺瘤增大和绒毛成分增生程度,腺瘤增大和绒毛成分增多均可加重细胞的不典型增生程度,直径在1cm以下的腺瘤很少发生癌变,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而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约为管状腺瘤的5倍以上。

3.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 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内镜下特点是大量的小型腺瘤,大多数仅几毫米大小,少数超过1cm以上,形态上为无蒂半环形,结节状隆起,表面光滑或分叶状,色红质软,有蒂或无蒂,密集型者呈现地毯样结构,组织学上与腺瘤基本相同,罕有增生性息肉,但癌发生率高,在5~20年内癌变终将发生,癌变平均发生年龄为39岁,以多中心发生多见。

4.Turcot 综合征 本症表现为大肠多发性腺瘤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综合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家族性腺瘤病不同,该征腺瘤也呈全大肠分布,只是数目较少,散在,10 岁以内很少多于100枚,10岁以上可多于100枚,癌变发生年龄早,一般在20岁以下,女性多见。

5.Gardner综合征 4种病变组成:

(1)大肠多发性腺瘤。

(2)骨瘤(好发于颚骨,头盖骨和长管骨)。

(3)硬纤维瘤(好发于手术后肠系膜)。

(4)皮肤瘤变(包括皮脂囊肿和上皮样囊肿,多发于头背,颜面和四肢,有的可见牙齿畸形)。

有的将上述病变全部出现称完全型,如后3种病变出现两种为不完全型,只出现1种为单纯型,一般认为其遗传性,发病年龄,大肠腺瘤数目,类型,分布,癌变机会等均与一般家族性腺瘤患者相同,在临床上,与家族性腺瘤比较,大肠腺瘤发病年龄较迟,可出现在消化道外症状之后,腺瘤数较少。

6.Peutz-Jephers综合征也称为错构瘤性息肉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临床上有家族史者仅占半数,其特征为:胃肠道多发性息肉;遗传性;特定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出现黑色素斑点,黑斑好发于口唇周围皮肤和颊部黏膜,边缘清楚,直径约1~2mm,组织学表现为真皮基底内黑色素细胞数量增加以及黑色素沉着,息肉多数超过100个,以小肠内多见(64%~96%),大肠内为30%~50%,本病也可发生癌变。

以上就是关于肠道息肉病的病因介绍,通过对上面的了解,相信您对这一疾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关于这一疾病的起因,有利于我们积极治疗和预防它。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不要吃过于辛辣的食物,这对自己的肠胃不好。

肠道息肉病健康指南
肠道息肉手术住院几天 肠息肉术后如何护理
肠道息肉的出现给我们健康身体造成的危害比较大,如果一旦患上肠道息肉是需要尽快的去接受手术治疗的,这样才能够让疾病尽快得到治愈,但是在肠道息肉手术之后要住院七天左右,并且应该注意做好相关的护理措施,注意饮食方面要清淡一些。...
做肠道息肉手术多少钱
我们在治疗疾病时,尤其是选择手术方案时,费用问题是大部分人需要考虑的一点,由于手术的方法比较多,也就...
肠道息肉是怎么形成的
肠道息肉临床常见疾病,发生的病因有多种因素,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形成息肉,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黏膜上皮导致息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手术后怎么护理 肠道息肉手术后正确饮食方法
肠道息肉的治疗原则就是对于有症状的息肉给予正确的治疗,肠道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内镜或者是手术的方法来给予切除,肠道息肉做完手术以后,饮食上面的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一定要特别的注意。...
肠道息肉吃什么药 如何用药治疗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药物治疗没有很好的办法,如果身体没有不适的感觉,也不需要特别的治疗,息肉一般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以到外科就诊采取手术治疗。肠道息肉平时要注意饮食,不要吃辛辣食物、不要喝酒,少吃油腻食物和高脂肪食物,避免便秘。...
肠道息肉手术后吃什么 分析术后三大饮食护理
肠道息肉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如果患有肠道息肉应该要及时治疗,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后应该要做好各方面的护理工作,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应该要加强身体的营养,尽量选择优质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可以加快伤口愈合,可以缩短术后恢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