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层出不穷,很多的疾病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对于胆道蛔虫病我们大家小的时候可能都患有过,所以我们对于胆道蛔虫病并不陌生。对于胆道蛔虫病的治疗方法也比较了解,但是为了向大家普及知识,我们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胆道蛔虫病应该如何治疗。
药物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胆道及Oddi括约肌痉挛,缓解疼痛,排出钻入胆管内的蛔虫,预防和治疗感染及驱蛔治疗。
解痉止痛:
①阿托品:阿托品为抗胆碱能药物,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成人每次0.5~1.0mg皮下注射;儿童每次每千克体重0.01~0.03mg。阿托品可抑制腺体分泌,引起口干舌燥,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跳加速,瞳孔散大,眼压升高。用药过多可使皮肤潮红、精神兴奋、烦躁不安、谵语惊厥,重者则呈抑制状态。
山莨菪碱(654-2)亦为抗胆碱能药,可使平滑肌松弛,解除胆管痉挛,并有镇痛作用,毒性较小,抑制腺体分泌及扩瞳作用较弱。
②哌替啶:哌替啶能抑制大脑皮质痛觉区,具有镇痛作用,但同时兴奋胆道平滑肌,使张力增强,Oddi括约肌收缩,甚至痉挛,故须与阿托品合用,可收到较好的止痛解痉效果。但应注意哌替啶止痛可掩盖胆道穿孔、腹膜炎等急腹症,从而延误抢救时机。另吗啡、氯丙嗪亦须与阿托品等合用。
③针刺疗法:针刺鸠尾、上脘、足三里、太冲、肝俞、内关诸穴可解痉止痛;针刺肝俞、胆俞、足三里使胆囊收缩、胆汁排出量增加和胆管内压增高;针刺内关可止呕。太冲穴位小剂量阿托品注射的解痉作用优于注射常规剂量阿托品,有显著的效果。耳针可针刺肝胆、交感及神门有很快的解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收缩胆管而排出虫体。
④维生素:K3肌注或穴位注射可使胆绞痛缓解,且无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吗啡、哌替啶、氯丙嗪等药的副作用,但可引起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肝细胞损害,用量不宜过大。
(2)抗生素:一般不用。对可疑并发感染或已经证实有感染者可应用。由于蛔虫带入胆管的细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故应首选针对此类细菌的抗生素。
(3)驱蛔治疗:一般不用使虫体痉挛性收缩的驱蛔药如山道年(驱蛔素)、驱虫丹(一粒丹)等。多用麻痹蛔虫虫体的驱虫药。目前常用的驱虫药有:
①甲苯咪唑:为人工合成的苯并咪唑类广谱高效驱虫剂,其作用机理系抑制线虫对葡萄糖的利用,导致ATP缺乏而被驱出,另外还有抑制虫卵发育的作用。口服吸收较少(仅为服药量的0.3%),在肠道内保持高浓度,80%以原形在24~32h后从粪便排出。临床应用显示对蛔虫、钩虫、蛲虫、绦虫和鞭虫均有很好的疗效。治疗蛔虫病虫卵转阴率为83%~100%。
用法为胶囊(片)剂,100mg,成人和儿童均为100mg/次,2次/d,可连服2~3天。
不良反应极轻,个别有轻微头晕、腹部不适,可自行消失,少数病例服药后蛔虫游走造成腹痛,可合并服用小剂量噻嘧啶,即可避免。
②左旋咪唑:为广谱驱虫药。其抗虫原理是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影响虫体无氧代谢,阻断能量供应而使虫体肌肉麻痹,失去附着力而排出体外。但对哺乳动物的琥珀酸脱氢酶无影响。口服吸收好,30min后血药浓度达高峰。本药能驱除蛔虫、钩虫及蛲虫。治疗蛔虫病时虫卵转阴率为95%~98%,效果最好。
用法为片剂,25mg,50mg,成人1次100~200mg,儿童按1.5mg/kg计算,睡前1次顿服。
不良反应少,偶有头晕、恶心及腹痛等,短时期内可消失。不宜与亲脂性药品同服,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③阿苯达唑(肠虫清):为广谱高效驱虫药,干扰虫体对葡萄糖及多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使虫体衰竭死亡。成人1次口服400mg即可。
④噻嘧啶(抗虫灵):抑制虫
对于胆道蛔虫病应该如何治疗这个问题相信很多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了,了解更多的治疗方法对于我们来说肯定是好的,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选择治疗疾病的方法,一个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治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