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中,当你亲吻或触摸孩子的前额时,如果感到比较热,就说明孩子可能发烧了。《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1》告诉你,虽然每个孩子的基础体温不同,正常体温可波动于35.5℃~37.5℃之间,但是超过37.5℃就应该认为孩子发烧了。但并不是说孩子体温超过37.5℃就一定是发烧。由于每人的基础体温不同,有些人基础体温为35℃;有些人为37℃,甚至37.3℃。
1岁以内 37.5℃都算正常
我们常说一岁以内的婴儿体温在37.5℃以下都属正常。原因是婴儿大脑内控制体温调节的中枢发育尚未成熟,也就是控制体温能力不够强,致使婴儿的体温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炎热天气或包裹过多,体温会轻度升高,但不应超过37.5℃。寒冷天气或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体温可降至36℃或再低些。
而且,每个人一天之内的体温会随着身体和生活状况而改变。进食、活动后体温会有轻度升高,且活动量与体温升高呈正相关。为了了解本身体温状况,建议测量基础体温。基础体温指的是清晨睡醒,还未起床活动前的体温。此时人体代谢最低,的体温也相对最低。了解基础体温很有用。
对婴幼儿来说,37.5℃以下属于发热吗?真的很难说。原因是每个婴幼儿基础体温不同。由于婴幼儿代谢快,体温会比成人偏高,基础体温可为36-37.5℃。对新生儿来说,体温不超过37.5℃都是正常的。由于新生儿包括大脑在内的脏器功能不成熟,自身控制体温能力有限,稍裹多些,体温会升高,有时可达38℃。体温“稍高”应与基础体温相比才有意义。所以,平时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基础体温(安静状况下的体温),年龄越小,基础体温相对偏高。
测量体温 什么测量方法最准确?
平时提及的体温,指的是体表温度。为能较准确反映体内温度,通常测量体表腔温度,可通过外耳道测温;通过腋窝测温。当体温>38.5℃,应服退热药物。
有时会测量口腔内、肛门内温度。这些部位温度更接近体内温度。体内温度稍高于体表温度,所以口温或肛温超过39℃需服退热药物。
另外,家长总是问传统水银计、耳温枪式温度计、电子体温计,哪种测量准确?《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1》告诉你,测量体温与几个方面有关:
1.测量部位是否形成了密闭的小空间。比如:是否夹紧腋窝?耳温枪是否将外耳道全部封闭等。只有形成了局部密闭的小空间,测量体温才有准确的基础。
2.安全性。水银计存在潜在风险。
3.快速性,耳温枪式测量最快。肛温比体表温度应该有0.5℃差别。体表温度包括腋温、耳温等。
孩子发烧时,家长不要太纠结哪种体温计更加准确。实际上,测量方式决定体温计的准确程度。若测定腋温,腋窝必须形成封闭小空间,将体温表置于小空间内可获得准确体温。若使用耳温计,探头必须将外耳道完全封闭,才能获得准确耳温。肛温测定较准确是因为密闭性好,但不方便常规家中使用。
根据婴幼儿的特点,兼顾快速、准确、安全等因素,在家庭中最为简易的方式还是建议使用耳温枪式温度计。测量前,家长轻轻向外拉直耳廓,将体温枪全部阻塞外耳道,再开启测量。如果测量温度超过38.5℃,就要给孩子降温。
人为什么会发烧?
发烧是位于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上调所致。虽然一天内正常人体的体温会有少许波动,但是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增加机体的散热或产热来试图将正常人体温调控于37℃左右。
当病菌(包括预防接种的疫苗在内)侵犯人体后,人体为了对抗病菌的侵袭,会动用一些防御机制,比如具有杀菌作用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等等。动用人体防御机制的启动信号中,发烧就是最为主要的一项。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上调控制体温的水平,导致发烧。
发热是人体对抗病原菌的生理抵抗过程,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对待发热,不应仅关注于体温。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比如呼吸道疾病,感冒(呼吸内科)、扁桃体炎、肺炎(呼吸内科)等,消化道疾病,急性胃肠炎(消化内科)、腹泻(消化内科),出疹性疾病,幼儿急疹、水痘(传染科)等都可能引起发热,重要的是,要在医生指导下,寻找发热原因,正确对待;同时将体温控制于38.5℃以下,避免高热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