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3个月了,身体不是很好,经常感冒发烧,喂奶困难,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发现孩子心脏有个"洞",有0.5㎝大,医生说洞有点大,但是也有可能会自己长好,现在宝宝太小不能做手术。请问孩子心脏有个"洞"是怎么回事?宝宝患上先心病该怎么办?需要治疗吗?
心脏有个"洞"原是先心病惹的祸
心脏有个"洞"是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形象说法,一般是心室间隔、心房间隔存在缺损,导致血液水平流动。此外,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以及合并室缺、房缺的其他复杂先心病患儿也有这种情况。
心脏有个"洞"严重吗?
先天性心脏病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先天性缺陷疾病,每1000名新生儿中就有8名为先心病患儿。心脏有个"洞",导致患儿血液左向右流动,肺血增多,易引起感冒、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此外,患儿易出现心悸、气促、喂奶困难、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症状,缺损大者因缺氧严重影响智力发育,40%不明原因的年轻脑梗患者中,约有30%是由于卵圆孔未闭产生反常栓塞引起。合并其他畸形的复杂先心病儿可能发生夭折。
心脏有个"洞"可以自己长好?
缺损小的部分房缺、室缺患儿在3岁以内有一定自愈可能,但是大部分患儿需通过手术堵上"洞"才能恢复健康。如果宝宝出现气促、哭闹不止、允奶困难、易疲乏、反复感冒肺炎,建议及早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先心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一经查出,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随访,切勿盲目相信"洞"可以自己长好,以免错过最好手术时机,耽误病情。
此外,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如果存在不明原因的偏头痛、头晕甚至脑梗等症状,就应该引起注意,看是否因为卵圆孔未闭所致。一旦确诊,可进行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手术,以防反复脑梗的发生。
先心病房缺、室缺、卵圆孔未闭患者及时通过手术矫正修补,多数可以恢复健康,主要方法包括:
介入封堵治疗
主要适用于缺损小的先心病患儿,局部麻醉下通过穿刺外周血管将原先放在导管里的封堵器送至缺损处即可完成封堵,具有不开胸、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有的可在门诊完成。
右腋下微创小切口手术
右腋下微创小切口系指手术入路切口长度4~5厘米,切口位于腋下相对较隐蔽部位,可较安全地完成一些简单先天性心脏畸形的矫治手术,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手术修复。
杂交手术
心脏杂交技术,又称复合技术,是把原本对心脏病"分而治之"的心外科搭桥术、先心病矫治术和主动脉替换术等与心内科介入治疗和影像学诊断等集纳起来,同时实施,达到更佳的效果,这种杂交手术多运用在治疗法洛氏四联症等复杂先心病患者身上
常见的心脏“小洞洞”有哪些?
(1)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左右心房之间的一道“小门”,来自脐带的血也是经此通道进入胎儿的左侧心腔,然后分布到全身为胎儿提供发育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随着宝宝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左心房压力升高,这道“小门”在压力的作用下就会功能性闭合,但有时这道“小门”还是会打开(即有少许血液通过),通常在1岁以内才会在解剖意义上完全闭合。因此很多小宝宝(小婴儿)做心脏彩超后会被告知有卵圆孔未闭,这就是最常见的“小洞洞”。
所以,婴儿时期的卵圆孔未闭属正常生理现象,不是先天性心脏病,不需手术治疗。因此妈妈们不需要担心,可在1周岁时复查心脏彩超检查确定卵圆孔是否关闭。
(2)房间隔缺损
系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顾名思义,就是两个心房间的那堵“墙”(即房间隔)在胎儿期没长好,有个“洞洞”在房间隔上,左心房的血液通过这个缺损去了右心房。
如果房间隔较小(通常小于3mm),很多宝宝可以在3个月内自然闭合,无需手术处理。但部分缺损较大的(通常大于8mm)会影响宝宝生长发育的供血从而出现营养不良、气促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症状,需要通过手术解决。
(3)室间隔缺损
也是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它则是室间隔在胎儿期没长好,左心室的血液通过缺损去了右心室。
与房间隔类似,小的室间隔缺损也有自行闭合的可能性,通常在1岁以内,中型的室间隔缺损如果没有临床症状(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心力衰竭等)也可先门诊随访,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如果是大的室间隔缺损,或出现上述症状,则需通过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