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周血 慢性铅中毒患者25%有贫血。贫血发生较晚,由轻~中度,属轻度低色素性小细胞型贫血。急性铅中毒溶血明显,贫血出现迅速,网织红细胞和碱性点彩红细胞增多。
2.红细胞渗透脆性正常而机械脆性增加。
3.电泳可见与血红蛋白A3相似的“快”血红蛋白。有些患者血红蛋白A2和F水平增加。
4.骨髓象 检查往往可见红系增生,但也可增生低下。骨髓涂片铁染色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
5.红细胞寿命缩短,血清铁水平正常或稍增加,铁动力学研究符合无效性红细胞造血伴有轻度溶血。
6.卟啉代谢指标检查
(1)尿δ-氨基-γ-酮戊酸(ALA)和尿粪卟啉这两种指标不够敏感,对早期诊断铅中毒不够理想。
(2)血ALAD:对铅过于敏感,可作为环境评价指标,不宜作为诊断指标。
(3)游离红细胞原卟啉(FEP)和红细胞锌原卟啉(ZPP):两者意义基本相同,与血铅有良好的直线相关关系。FEP和ZPP是诊断早期铅中毒或铅吸收的灵敏生化指标,是机体对铅反应的一项敏感指标。用荧光计测定ZPP,快速、简便、经济、可靠。
7.铅测定
(1)尿铅:能反映近期铅接触和体内铅吸收量,但有时并不平行一致。
(2)驱铅试验尿铅测定:对铅中毒诊断有临床价值,可反映体内铅负荷。
(3)血铅:可反映近期铅接触情况,比较稳定,且与其他生物学指标相关。血铅是诊断铅中毒的较好指标。
(4)发铅、齿铅实用价值尚未肯定,不适于普查。
脱离铅接触后各项指标的变化顺序是:尿ALA和粪卟啉在数周内即下降,ZPP需数月才能转为正常。血铅的生物半存期为30天,ALAD的抑制现象可持续长时间,骨铅的生物半存期可超过20年。铅中毒诊断指标“三值”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