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落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3-04-11 13:06:41
邓邦鱼副主任医师 苏州市立医院

视网膜脱落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多数有近视,双眼可先后发病。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这些诱因又和年龄、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在发病机理上更显得重要。近年来,年轻的发病者也不断增加,患者中甚至出现了不满十岁的小学生。为了解决患者的痛苦,我们向您介绍了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一)治疗

迄今为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仍以手术治疗为惟一手段。手术原则为封闭裂孔及解除或缓解病变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在与裂孔相应处巩膜面加以冷凝或电凝,从而引起局部脉络膜反应性炎症,放出视网膜下积液,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脉络膜等邻接组织发生局限性粘连以封闭裂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还要设法缓解或消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如巩膜缩短、巩膜外加压、层间填压、环扎等球壁手术,以及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腔内注入某种气体或液体等,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设计的。随着玻璃体手术及激光光凝术的日益进步,使原来难以治疗的视网膜脱离有了治愈的可能。

必须提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变性与玻璃体变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从这一观点来说,手术治疗仅属对症治疗,并非病因治疗,为了在手术治愈后防止视网膜和玻璃体变性继续发展而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选用一些抗组织退行性变及改善脉络膜、视网膜微循环药物还是需要的。长期坚持内服中药杞菊地黄丸(成药)、驻景丸(成药)等具有一定作用。

(二)预后

视网膜脱离范围越小、裂孔数越少、裂孔面积越小、玻璃体膜形成程度越轻,手术成功率也越大。反之则小。术前或术中未能找到裂孔、玻璃体与视网膜有广泛粘连术中未能给予解除、病理性近视视网膜与玻璃体均有严重退行性变性、高年患者,手术成功率小。先天性脉络膜缺损成功的机会也少。脱离时间在2个月之内的成功率高,时间拖得越长,成功率也就越低。

手术之成败以视网膜是否复位为标准。但视网膜复位,并不一定有相应的视功能恢复。例如病程超过6个月的陈旧性脱离,因感光细胞已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即使视网膜术后得到复位,视功能亦不能改善,视野的绝对性缺损依然存在。中心视力的预后,主要因黄斑中心凹是否受害(脱离、囊样水肿、囊样变性、星芒状固定皱褶等)及受损害时间的长短而异。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能自行复位者非常少见。原脱离区内或其边缘(脱离与未脱离视网膜的交界处)出现黄白色线条,线条位于神经上皮层之下,视网膜血管跨越其上,称为线状视网膜病变。此种线条可能是神经上皮层下纤维蛋白液体机化的结果。自行复位区内有时还能见到色素斑及脱色斑。该区的整个色泽也和未脱离区不同。由于自行复位均在脱离后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所以与该区相应的视野缺损不可能恢复。如果线条横跨黄斑,则中心视力永久性损害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ERG)可以显示视网膜脱离范围及手术前后视网膜功能变化。

小编寄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双眼发病率约15%,所以当一眼已发生脱离时,另眼必须充分扩瞳后仔细检查眼底。如果发现有视网膜变性,特别是已存在裂孔与浅脱离、玻璃体变性(液化及膜形成)者,就要及时采取适当手术以防止脱离进一步扩展。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