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胃肠道肿瘤病人营养支持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3-04-22 11:12:06
许伟主治医师 枣庄市胸科医院

有问必答网胃肠道肿瘤专家指出:胃肠道肿瘤病人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相当高,部分病人常有厌食、进行性体重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恶病质征象。营养不良增加了手术危险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影响原发病的治疗过程,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预后。为此,我们有必要将肠外、肠内营养在胃肠道肿瘤病人应用中的一些“误区”加以澄清 。

1 、纠正 静脉高营养的观点

肿瘤病人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主要表现在葡萄糖转化增加和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与宿主细胞不同,肿瘤组织的葡萄糖利用率增高。自70年代初期提出“静脉高营养”以来,这一概念已为临床医师所熟悉,但现代营养支持认为静脉高营养并非有益无害,过多营养将产生代谢紊乱,特别是过多供给葡萄糖,很易产生糖代谢紊乱与肝内瘀胆,因此给予营养量应适合于病人的需要,静脉高营养这一概念已不适用,而改用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以后人们又发现TPN并不能完全提供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素,如长期TPN的病人发生谷氨酰胺的缺乏,而谷氨酰胺是人体一种重要物质,在90年代又有更客观的“肠外营养”这一概念。因此,在对胃肠道肿瘤病人应用肠外营养 时应适量减少葡萄糖作为能量的供给量,而增加脂肪的供给。

2.改变分瓶输注的习惯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已习惯于将各种输液以分瓶的方式进行输注,单输脂肪乳或单输氨基酸,输液的开放和换瓶过程的操作增加了细菌污染的机会,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也不均衡。现代营养支持倡导的全营养混合液,俗称“3升袋”,优点主要有:(1) 减少输注管道,减轻监护工作量。(2) 用3升输液袋,输液时无需空气进入容器中,减少了营养液污染,避免气栓的发生。(3)各种营养物质混合后浓度降低,减少了与高浓度葡萄糖输注相关的并发症,胰岛素用量减少,避免了脂肪乳剂输注过速引起的不良反应,增加了经外周静脉行肠外营养治疗的机会。(4)各种营养物质同时均匀地输入体内,其体内利用更好

3. 肠外营养并非绝对优于肠内营养

长期肠外营养支持存在一些问题:增加体重主要是水份和脂肪,而对瘦体组织增加不够,肠粘膜可能萎缩、肠道内细菌可能易位等,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重视肠内营养,因其具有简单、并发症少、促进肠道功能、释放胃肠激素、改善门静脉循环、防止肠粘膜萎缩和细菌易位等优点,现已成为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只有在胃肠道不能利用时才考虑肠外营养,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或处于严重感染状态中,经常伴有胃潴留、肠麻痹等症,但在应激反应后或胃肠道恢复功能时应积极地进行肠内营养,且肠内营养开始得愈早愈好。我院对普外科重危、应激病人选用全肠外—部分肠外、部分肠内—全肠内模式进行营养支持,有如下体会:全肠内营养是营养支持的最佳模式;全肠外营养是不得已模式;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是妥协模式 。

4.纠正肠外营养只能经中心静脉置管输注的观点

现在仍有少数医师认为只有中心静脉置管输营养液为营养支持。实际上全营养混合液的使用已使外周静脉成为营养液输注的重要途径,近5年来我们对普外科危重病人和大手术后病人通过外周静脉进行肠外营养,我们认为短期营养支持经外周静脉途径是,安全、可行的。

5.不使用外源性白蛋白作营养制剂

直接输注白蛋白、血浆、全血提供氮源既不经济、又不合符生理,由于其在体内的半衰期长,在体内利用缓慢而不充分,并有可能诱发一些疾病。在非蛋白热量供给不足时,白蛋白将分解为氨基酸作为能源被消耗,无法重新合成组织所需的蛋白质。因此,白蛋白只是在急需提高胶体渗透压的情况下才应使用。

专家认为,健康由四个元素组成:父母遗传因素15%,环境因素17%,医疗因素8%,个人生活方式60%。从此理论看,健康的钥匙在自己手里。所以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常言说“一两预防胜过一磅治疗”。心态对于疾病的治疗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胜过万灵药。所以,小编在这里祝大家天天开心,天天拥有快乐好心情!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