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
胃类癌属交界性肿瘤的范畴,治疗原则应同胃癌,一经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术式选择应根据组织分化程度、单发或多发、肿瘤大小、浸润范围、生物学行为而定。常用的方法有:
1.内镜下电灼切除术 Ⅰ型胃类癌生物学行为多属良性,很少进展,甚至 可以自行消失。因此,对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多中心微小(仅几毫米)类癌,反复胃镜检查即可。直径1.0~1.5cm的Ⅰ型胃类癌可在内镜下行电灼切除术。直径1~2cm者属低度恶性,如果组织学检查无胃壁深层浸润亦可行电灼切除术。内镜下电切术对其他型单发胃类癌应限于1cm以下,不管是否合并MEN-Ⅰ或ZES。强调术后定期内镜监测随诊,以防复发。
2.胃窦切除术 高胃泌素血症可引起ECL细胞增生和类癌形成,胃窦切除术可使升高的胃泌素降至正常,降低肿瘤进展的危险性。Hirschowitz报道了3例恶性贫血、高胃泌素血症和多中心胃类癌的病人,胃窦切除术后血清浆胃泌素水平均降至正常。术后胃镜加活检随访12~18个月均见微类癌灶,21~30个月活检发现类癌和ECL细胞增生完全消失。尽管血浆胃泌素水平降至正常,胃底多发类癌在术后23个月仍可进一步发展。因而,胃窦切除术适用于早期病变,较大的原发病变伴有结节增生者应行全胃或胃次全切除术。术后定期胃镜随访。
3.胃类癌局部切除术 此术式适用于病变直径小于2cm,尚未侵及浆膜,无淋巴结转移者,可距肿瘤边缘2~3cm行局部切除术。
4.姑息性胃切除 胃恶性类癌发生肝多发转移时,仍可切除原发病灶。
5.胃癌根治术及全胃切除术适用于肿瘤直径>2cm,浆膜受侵或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低分化或未分化者,或病变呈弥漫性、多发性。胃泌素瘤合并致命性溃疡,探查未发现原发病灶者,也可行全胃切除术。
Christopher提出了胃类癌诊断治疗模式,对病变小于1cm且数量小于3~5个的Ⅰ型和Ⅱ型胃类癌,可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术后每6个月复查1次胃镜,若有复发则行胃窦切除或局部切除术。病变大于1cm且数量大于5个的Ⅰ型和Ⅱ型胃类癌行胃窦切除或局部切除术,术后每6个月复查1次胃镜,若有复发则行全胃切除术。Ⅲ型胃类癌常有局部淋巴结或肝脏转移,应行胃癌根治术。
手术中必须探查肝脏,注意有无转移灶。对肝局限性转移者,根据情况行转移灶切除术、肝叶或半肝切除术,而对多发性病灶或巨大病灶不能切除者,可试用肝动脉插管化疗、皮下埋置化疗泵、肝固有动脉结扎或肝动脉栓塞、冷冻治疗,以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存时间。术前应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可预防类癌危象的发生。
(二)预后
胃类癌一般生长缓慢,患者确诊后生存时间较长,胃类癌总的5年生存率约52%。患者的预后取决于病变的组织学特征,病理学类型,是否有远处转移,外科手术切除的范围,临床症状的轻重及患者的一般情况。有转移、非典型性组织学表现、侵及浆膜和肿瘤大于2cm均是预后不良的指标。病变局限者5年存活率可达90%左右,局部转移者5年存活率约23%,有远处转移、肿瘤大,有类癌综合征者预后不良,多在两年内死亡。种族、性别和年龄对生存率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