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血管瘤的病因病理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3-05-06 17:27:08
王帅主治医师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外阴血管瘤是由于血管结构异常而形成,是一个两性肿瘤,有海绵状的血管构成,多发生于三到五周的婴儿,外阴血管瘤为错构瘤而非真性肿瘤,是血管结构异常而形成,在2岁左右可静止、退化或消失。较大的病灶可累及会阴、阴道及肛门,患者有会阴部的下坠和不适感。

外阴血管瘤疾病概述,外阴血管瘤为错构瘤而非真性肿瘤,是血管结构异常而形成,由无数毛细血管或海绵状血管所构成的良性肿瘤。外阴血管瘤并不常见,但类型较多。好发于婴幼儿童,出生时或出生不久即可出现,在婴儿期生长迅速,以后生长缓慢。毛细血管瘤(血管痣或莓状血管瘤)多发生于生后3~5 周婴儿。在婴幼儿中海绵状血管瘤初起时生长迅速,在2 岁左右可静止、退化或消失。血管角质瘤多发生在育龄妇女,妊娠可加重病情。

外阴血管瘤疾病描述,外阴血管瘤为错构瘤而非真性肿瘤,是血管结构异常而形成,由无数毛细血管或海绵状血管所构成的良性肿瘤。外阴毛细血管扩张性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属先天性疾病。

外阴血管瘤症状体征

1. 毛细血管瘤(血管痣) 又称草莓状血管瘤、单纯性血管瘤或草莓状痣。外观似草莓样,凸起、红色、质地软。肿瘤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该型血管瘤可在出生时即有或生后数周出现,肿瘤在最初数月内生长迅速,可增至数厘米大,但经过数年则有自然消退倾向。损害常表现为1 个或数个、鲜红色分叶状肿块,表面不平似草莓状,质地柔软,压之不易褪色。该型肿瘤的深部可并发海绵状血管瘤。

2.海绵状血管瘤 一般无症状,较大者外阴可肿胀,表面皮肤亦可因溃破而出血。若溃烂可出现疼痛、大出血。若该瘤生长迅速,发生溃疡出血和感染,应积极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多在出生后数月出现并可能逐渐增大,生长迅速,在2岁左右可静止、退化或消失。在成人生长缓慢,很少自然消退。该瘤呈深紫色,界线分明,按之退色,放松后即恢复。肿瘤形状不规则,表面皮肤正常,肿瘤面积大小不一,其大小可以从几平方毫米到几平方厘米面积,可延伸至阴道,膨出于阴道黏膜下。较大的病灶可累及会阴、阴道及肛门,患者有会阴部的下坠和不适感。

3.血管角质瘤 该瘤外观可呈分叶状、丘疹状,也可呈不规则疣状。多发时可相互融合。颜色可呈深红、鲜红、棕色、蓝色,甚至黑色。大小为1~10cm。常无症状,有时可出现溃疡、出血。

4.老年性血管瘤 通常直径为1~3mm,暗红色、质软、结节状,稍高于皮肤。

 外阴血管瘤疾病病因

外阴血管瘤起源于中胚叶,与身体其他部位血管瘤一样,是从先天性色素痣发展生成。海绵状血管瘤系皮内及皮下血管增生扩张而形成;血管角质瘤发生的基础可能与毛细血管的扩张有关。

外阴血管瘤病理生理

1.毛细血管瘤(血管痣、草莓状血管瘤) 真皮内毛细血管增生,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内皮细胞大而多层,有些区域呈实性条索或团块状,管腔狭小。

2.海绵状血管瘤 有较多血管或腔隙,呈扩张状,形态不规则,其内有时有血栓形成,管壁衬以单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外围由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包绕。

3.鲜红斑痣 真皮上、中部群集扩张的毛细血管及成熟的内皮细胞,但血管内皮细胞不增生,周围有疏松的胶原纤维。

4.血管角质瘤,以表浅真皮血管扩张和角化为特征的一组疾病,表皮呈疣状增生,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乳头体及乳头层毛细血管增多、扩张,内衬一层内皮细胞,腔内充盈红细胞。部分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向下延伸的表皮突包绕。有些局限型在真皮深部可伴发毛细血管瘤或海绵状血管瘤。

其实,该病并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需要特别的治疗的,随着时间的过去会慢慢好起来,海绵状血管瘤系皮内及皮下血管增生扩张而形成,也可以用一些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疗法,手术切除,放射性疗法,都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