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溢液又称耳漏,系指外耳道有异常有液体积存或外流,可来自外耳道、中耳、中耳周围组织、迷路或颅内,是耳病常见症状。可根据耳溢的性质、色泽和气味、化验结果等进行分析,判定病因部位确定诊断。
1.浆液性外耳皮肤组织渗出液(如外耳道湿疹)、中耳黏膜的浆液性炎性渗出、血管壁炎性扩张后的血清漏出等,均为淡黄色微混液体,内含少量蛋白质、血细胞和脱落上皮;疱性鼓膜炎在疱破溃后流出液体为血性浆液或浆液性;过敏反应性改变,中耳黏膜苍白水肿,浆液性分泌物增多,外溢,含有嗜酸性白细胞;皮肤浅层糜烂,经常有少量浆液渗出。
2.黏液性中耳黏膜发炎时,黏液腺分泌亢进,渗出液中黏液成分增多,含有黏液素,可拉成细丝,随炎症好转,黏液成分逐渐减少;应鉴别因外伤或感染发生腮腺有瘘管通往耳道,亦有黏液性分泌物。
3.脓性耳化脓性炎症,流出脓液,含大量细胞,凡属纯脓性,来自外耳疖和弥漫性外耳道炎;耳周淋巴结或囊肿化脓,以及腮腺化脓,向外耳道破溃后,流出大量脓液;化脓性中耳炎急性期,自穿孔流出黏液脓,有搏动性,慢性期五搏动;中耳炎合并耳外脓肿、侧窦周围脓肿、脑脓肿等,可有大量脓,或臭脓;有骨质坏死、死骨或坏死性外耳炎等,可有多量臭脓;结核性中耳炎,耳溢液呈脓性,较稀。
4.水样清水样耳溢,多为脑脊液耳漏,或来自前庭外淋巴。鼓膜完整时,液体从咽鼓管流出;鼓膜切开鼓膜穿孔后,可持续有大量清水样液体缓缓流出,可属先天性缺损、圆窗或卵圆窗破裂,亦可发生在颅内合并症之后或颅底骨折所致,如胆脂瘤破坏硬脑膜或骨折时撕伤硬脑膜之后。经迷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后,硬脑膜损伤愈合不良亦可成瘘,有脑脊液溢出。
5.脂性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分泌量过多,呈油脂性,黏附于外耳道口,为正常生理现象。胆脂瘤,状如臭豆腐白色成团,冲淡后亦呈黏稠状分泌物,见鼓膜有边缘或松弛部穿孔。
正常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有皮脂腺,几乎所有的腺体都有导管开口于毛囊腔内。这种分泌物极少,一般构不成溢液。另外一种腺体即耵聍腺,经常分泌呼耵聍,有防止异物深人耳道的作用,一般也不构成耳溢液。但有的人耵聍分泌较多,似凡士林堆积在外耳道口且带有特殊的异味,误认为脓液。通常称为“油耳”,属正常现象。当外耳道发生炎症、变态反应或肿瘤时,则可出现浆液性、浆液血性或脓性分泌物。
正常鼓室及乳突气房系统内衬以立方上皮黏膜,除下鼓室及咽鼓管开口附近有腺体及杯状细胞外,其余部分无分泌功能。正常情况下仅分泌少量黏液及水分。当中耳发炎时,鼓室甚至整个乳突气房系统的黏膜有不同程度的上皮和腺体化生,并出现大量杯状细胞,分泌物大量增加,而形成各种不同性质的耳溢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