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反复发生于软组织血管中,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通常呈线性遗传。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发病并无年龄差别,在任何年龄阶段均可发病,而且,其发病率也差别不大,成年早期稍多。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主要表现是皮肤黏膜水肿,发病急,而且常常反复发作。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病因是患者血清中C1脂酶抑制因子(一种α2球蛋白)减少或功能缺损,以致C1过度活化,C4及C2的裂解失控,所生成的补体激肽增多,以致使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水肿,造成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面、颈、躯干及四肢局限性皮下水肿。往往在局部受到轻微外伤时发生。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起病突然,局部不痛、不痒,亦无明显潮红,一般持续48~72小时后自然缓解。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可发生喉头、呼吸道消化道粘膜水肿。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出现呼吸困难、声嘶、窒息,以及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病机制本病是由于C1酯酶抑制物水平降低(85%)或功能异常(15%)所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由于C1酯酶抑制物缺乏或无功能,使血清中生成活化的C1 -(酯酶)量过高,增强血管通透性,影响Hageman凝血因子的生成,导致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黏膜水肿及出血。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应该如何预防?短期预防最好用雄激素象康力龙或达那唑,他们可减少C1抑制因子的生产,而雄性激素对妇女和孩子有副作用,因而这些药不能长期使用,但是,间歇地使用很小的剂量也可以使病人相对地无症状,伊普西隆—氨基己酸(12-18g/日)或超己酸比雄性激素效果要差些。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需要加强护理和营养,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感染。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应注意隔离,尽量减少与病原体的接触。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诊断时应注意与荨麻疹鉴别,据皮肤深在性水肿性斑块,无发热,局部淋巴结不肿大,皮损局部无热感或压痛,发病突然几点即可诊断,并能与丹毒或蜂窝织炎相鉴别。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治疗,一般使用凝血酸,同时,也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等。日常,可在病变局部采用冷湿敷。诊断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时,可采用血清C1酯酶测定等方法。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常有并发症,会累及眼睑、唇、舌等,甚至累及生殖器、手足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