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仔细询问病史;检查外耳道及鼓膜;进行音叉检查及纯音听阈测听,以查明耳聋的性质及程度。对儿童及不合作的成人,还可进行客观测听,如声阻抗测听、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及耳蜗电图等。
听力和前庭功能检查方法很多。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有很大进展。然而。一般基层医疗单位。由于条件限制。目前还不可能有先进和复杂的检查设备进行难度较大的检查。作为患者及其家属也就更无能为力了。所以要采用简单的检查手段。
听力检查:可用手表声试验。在用药之前。用手表试验听力。在用药过程中。还用同一块手表试验听力。要注意放表的位置。每次均应放在同一方位。且不应将表紧贴在耳部皮肤或骨头上端应使手表距耳廓有一定距离。这样听到的声音。才是通过空气传导的声音。否则就是通过骨头传导的声音。不能如实地反映听力的实际情况。在试验中。如果发觉到用药后较用药前听力下降。则应考虑耳蜗系统中毒的可能性。
前庭功能检查:通过静止站立与步态姿势的观察。来判断平衡功能的头部。静止站立的姿势首先选用双足并拢站立。然后双足前后错位站立。最后先用单足站立。后者难度最大。若平衡功能正常。由站立能维持10秒钟以上。若平衡功能障碍。则站立难以维持。将很快向一侧倾倒。左右摇摆或前倾后仰。对步态姿势的观察。可采取行走试验。即让被检查者闭目沿直线向前行走。正常人能做到双足落地位于直线两侧。不正常的行走则会有明显偏斜。行走不稳。犹如酒醉后的步履蹒跚。一般行走十步。就足以分辨行走稳定与否。进行此项检查前。应了解被检查者是否有肢体缺陷。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智力发育差的患者都不适合采用这种检查法。做前庭功能检查时。应让被检查者先睁眼站立与行走。如果表现出站立姿态和行走步态都较稳。或难于分辨稳定与否。则让病人闭目站立与行走。以进一步了解平衡情况。
体检:
听力测定是诊断耳聋的主要方法,随着听力学的发展,目前不仅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能得到正确的判断,而且耳聋的定位诊断亦逐渐有了可能。在日常医疗工作中,最常用的仍是简易的主观测听法,在此基础上,必要时方作客观测听法检查。 1.音叉试验:任内氏试验、韦伯氏试验、施瓦巴赫氏试验、盖来氏试验,可初步鉴别耳聋为传音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但不能准确地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并精确鉴别耳聋的性质,亦无法随访比较。2.纯音听力计检查法:可以根据纯音听力图曲线的特征判断耳聋程度与性质:传音性聋者骨导正常,气导下降,气导曲线平坦或呈上升型;感音性聋者气骨导曲线呈一致性下降,呈渐降型或陡降型;混合性聋者兼有上述两种特点。阈上听功能测试对耳聋的性质及其病变部位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3.声导抗测听:静态声顺值代表中耳传音系统的活动度,如纯音测听显示传音性聋、声顺值偏高偏低对于鉴别耳硬化症或听骨链中断则有一定诊断价值。鼓室导抗图可客观性反映鼓室内各种病变的情况,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其分类与解释与测试方法、探测音的种类、测试成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镜骨肌声反射的用途较广,可确定有无响度重振现象、识别蜗后性与非器质性耳聋等,对于发现中耳病变,声反射比传统的纯音听阈检查更敏感。正常成人声反射当纯音刺激时,出现在70~100dBHL,婴幼儿反射阈比成人高约5dB。 4.电反应测听法:耳蜗电图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具有严格的单侧性、可重复性和精确性,故被认为是评价听觉外周感受器与其神经功能完整性的理想方法,它的缺点是要穿过鼓膜且不能反映由脑干、听皮层异常引起的耳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耳蜗电图可以记录到分离反应、重振反应、宽反应和异常反应等四型。宽反应多见于梅尼埃病及听神经瘤,异常反应多见于蜗后病变。听觉脑干反应测听(ABR)检查法快速、精确、无创伤、不受麻醉药、镇静药的影响,对婴幼儿听力筛选、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聋等有实用价值。通常传导性聋波潜伏期延长,波间期正常;耳蜗性聋波潜伏期延长,波间期缩短或正常;蜗后性聋波潜伏期延长或正常,波间期缩短或延长。 5.耳声发射:现已基本肯定耳声发射来自耳蜗,是耳蜗内机械活动或具体说是外毛细胞活动的结果,是耳蜗主动机制存在的产物,且对伤害因素极为敏感,其检出可明确代表耳蜗功能近乎完整。因而,一般认为耳声发射应有助于感音神经性聋的分析诊断。耳声发射的应用在当今阶段主要还是试探性的。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除心理物理方法外,主要是对神经电活动的检查,对耳蜗机械活动尚无观察手段,耳声发射提供了一个直接了解耳蜗机械活动的窗口,临床观察多集中在如何利用各种耳声发射的不同参数为感音神经性聋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信息。对可检出耳声发射的感音神经性聋,可以肯定地指出致聋病因存在于蜗后,耳声发射的消失则原因较多,应结合其它检查,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诱发性耳声发射与病变部位和性质有一定关系,而与纯音听力损失的程度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