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9 13:59:15
医学上通常将「感冒」作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这其中包括了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我们日常所说的「感冒」,除了上述这些疾病之外,还可能是流感,或是麻疹、流脑、百日咳、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表现。
这些疾病的表现有相似之处,对大部分没有学习过医学知识的人,就很有可能会把这好几十种疾病,都笼统地叫做「感冒」。
发烧可以是感冒的一个症状,也可以是幼儿急疹、川崎病、麻疹、猩红热、结核、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风湿热、败血症等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
能引起发烧的这些疾病中,很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比如 90% 以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就是病毒感染引起;细菌、支原体等感染也会引起发烧;当然也有不是感染引起的,比如免疫性因素也会引起发烧。
正是因为疾病的复杂性,有时医生需要通过一些检查来帮助判断,孩子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验血常规有什么用?
一般来说,当孩子出现发烧和其他一些感冒症状时,化验血常规通常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1. 帮助判断感染类型
在很多医学相关的文章都简要地提到过,血常规可以帮助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一般来说,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血常规中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传统的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的筛查工具之一,但其结果不能作为绝对的判断标准。
2. 帮助评估疾病风险
WBC 计数也常被用作评估发烧患儿发生严重疾病风险的标准之一。
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或缺乏可见于各种感染,也可能继发于肿瘤、中毒或服用某些药物之后,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所致,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或缺乏都可能会造成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下降,从而引起严重的细菌感染。
此外,血常规中还有许多其他指标(如中值细胞(三分类法)或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计数和百分比(五分类法)等),这些值都有其不同的意义,对于健康宣教和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那有必要每次都验血常规吗?
血常规有它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每次都需要化验血常规。
如果是因为感冒、发烧就诊,那么血常规并不是的常规检验,也就是说,血常规不是每次感冒、发烧都必须化验的,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
因为,血常规虽然可以帮助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但其结果也只是一个参考,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并不能完全根据血常规的结果来进行区分。
WBC 计数降低也可能是严重细菌感染的表现, 而 WBC 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都增高,也不一定就是细菌感染,也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尤其在疾病的早期,这种判断标准更不准确。
近来的研究也显示,单独应用外周血 WBC 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作为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筛查工具既不敏感,准确性也不高,很难得出一个明确区分的标准,尤其是对 3 个月以下的小宝宝。
所以,要不要验血常规,需要医生认真的面诊基础之上,综合详细的病史和仔细的体格检查,视具体情况决定。
而爸妈们可以参考下面这几条原则,来和医生达成沟通和一致:
一般来说,在感冒、发烧的第一个 12 小时内就化验血常规意义不大。
如果考虑为感冒或只有发烧而没有其他症状,精神状态也还好的话,优先考虑病毒感染所致,那么前面几天没必要急着化验血常规。(爸妈如果实在不放心,查一下也无妨。)
如果发烧超过 3 足天(72 小时),可以考虑化验血常规。
如果发烧超过 5 足天(120 小时),强烈建议化验血常规,而且需要排除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
孩子生病,爸妈们难免担心,但现在的爸妈偶尔有点太焦虑了。
如果宝宝已经三个月以上,又只是刚开始发烧,精神状态也还好的话,这种情况可以先不用纠结要不要去医院验血。可以先观察宝宝的情况,针对症状,给予相应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