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9 08:22:25
不管是大人孩子,估计都有过发烧的经历。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许多人肯定都会说,发烧时感觉浑身发冷,甚至打哆嗦。进而闪现的画面就是,赶紧躺在床上,盖上一床或者几床被子,等着发汗退烧。
其实,捂汗退烧的做法是错误的。对呀,发烧时明明感觉很冷,为什么不能盖被子,反而要减少衣物呢?
所谓发热,医学上是这么说的,腋温(测量10分钟)大于37.2摄氏度,因致热原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机体产热增加或(和)散热减少而出现的。
通俗地说,我们的脑袋是人体的司令部,里面有个部门,叫做体温调节中枢,专管调节体温这件事,它会自己设置人体的体温调定点。疾病状态时,它设置的体温调定点偏高,人体就执行了错误的命令,体温就比平时高了,也就是发烧了。
在我们没病没灾活蹦乱跳时,设置的这个体温调定点是在正常范围内的。它会时刻命令我们的身体,体温必须保持在36摄氏度到37.2摄氏度之间。
一旦体温超过37.2摄氏度,信息就被反应到司令部,我们就会感觉到热,司令部会指挥我们的各个器官散热增加或(和)产热减少,从而使体温维持在37.2摄氏度以下。体温低于36摄氏度呢,同样的道理,我们会感觉到冷,最终司令部会指挥身体的各个器官,使散热减少或(和)产热增加,从而体温就在36摄氏度以上了。
说来说去,这个体温调节中枢就是我们体内负责体温调节的领导,它的存在,可以让我们的体温不至于太高,也不至于太低,从而保证了我们身体内环境的稳定,这样各个器官才能良好运转。
可是,领导也并不总是对的,也会犯错。当我们生病时体温调节中枢就开始犯迷糊了。比如感冒了,病毒进入了体内,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途径产生了一些叫做致热原的东西,这些东西让体温调节中枢接触到后,错误就此开始。原有的体温调定点升高,原来下的命令就失效了。不再是让体温维持在36到37.2摄氏度,而是39到40摄氏度。新的命令发布了,各个器官也跟着领导一起做傻事。体温不够39度啊,赶紧让人感觉到冷,赶紧多点产热,少点散热吧。于是我们的体温就嗖嗖的涨,不到39度不罢休。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烧时打哆嗦,其实就是人体产热增加的一种途径,这是骨骼肌的收缩。
体温调节中枢犯傻,各个器官跟着犯傻,可我们不能犯傻啊。因为烧到39度宝宝难受啊,而且有可能会诱发抽风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怎么办?要增加散热!捂着能增加散热吗?显然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