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9 22:04:19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放射性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49例放射性肺炎患者的CT检查资料,观察CT影像学特征。结果 本组49例放射性肺炎患者中,34例患者于放疗6周~6个月内出现放射性肺炎,15例患者于治疗后4~6周内出现放射性肺炎。早期CT可见放射野内片状、均匀的絮状模糊影,中期主要表现为肺周围粗长条状影,近胸壁的局部胸膜肥厚牵拉,支气管充气征和支气管扩张征象,晚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大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锐利,纤维条状影增多,小叶间隙和同侧胸膜增厚,纵隔移位,肺容积缩小。结论 CT检查在放射性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放射性肺炎诊断的首选检查方式。
关键词:放射性肺炎;CT检查;诊断
放射性肺炎是指肺组织在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后,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形态学上的放射损伤,表现为间质充血水肿,肺泡内渗出增加[1]。放射性肺炎胸部恶性肿瘤放疗后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早期确诊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医学影像的飞速发展,CT对胸部疾病的广泛应用,对放射性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49例放射性肺炎患者的CT检查资料,将进一步探讨CT检查在放射性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49例放射性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胸部恶性肿瘤术后放疗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7.4±2.5)岁。食道癌29例,肺癌10例,乳腺癌6例,恶性胸腺瘤2例,纵隔恶性淋巴瘤2例。所有患者早期均出现乏力、气促、干咳、胸部不适、发热等症状,中后期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或肺心病等症状。
1.2 CT检查方法
CT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4型全身?SENSAT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矩阵1024x1024,120KV,90mAs,层厚5mm,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面。放疗后每个月复查 1次CT,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的肺部影像学改变情况,并于放疗前的CT检查结果做对比,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2 结果
本组49例放射性肺炎患者中,34例患者于放疗6周~6个月内出现放射性肺炎,15例患者于治疗后4~6周内出现放射性肺炎。CT主要表现为放射野内片状、均匀的絮状模糊影,伴有增粗的血管、支气管影,与周围正常肺组织界线欠清楚。放射野内斑片实变,密度较磨玻璃样征象高,边缘清楚,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40例患者射野内至射野外血管口径逐步缩小。中期主要表现为肺周围可见粗长条状影,近胸壁的局部胸膜肥厚牵拉,照射野内跨肺叶、肺段分布的条形致密影,边缘整齐,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同时可出现支气管扩张征象。晚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大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锐利,纤维条状影增多,小叶间隙和同侧胸膜增厚,纵隔移位,肺容积缩小。12例患者可见胸腔积液和胸膜增厚。
3 讨论
放射性肺炎是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病理上放射性肺炎是一种 非化脓性炎症,是由物理刺激因素所致,由于肺组织血供特别丰富, 加上大剂量放射线照射后,肺血管、大气管周围及肺泡内有纤维浆 性渗出。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照射野、照射面积和总剂量密切相关[2]。目前影像学检查已作为放射性肺炎诊断的主要手段,其中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对肺组织的细微改变能很好的显示[3]。因此在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放射性肺炎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提高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诊断正确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放射性肺炎的CT诊断应按照不同的分期对CT表现进行观察,早期CT可见呈斑片状边缘模糊影,中期呈大片状边界清楚影,内有支气管征和血管征。晚期照射野内索条状、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边界较清楚,伴有胸膜增厚,纵隔向患侧移位,患侧肋间隙变窄,肺体积缩小[4]。若病变超过照射野范围,通常是照射野内的病变密集而明显,照射野外的病变较为稀疏,且病变的分布也不是按肺段肺叶分布[5]。同时,应做好放射性肺炎与肺癌的鉴别诊断工作,从范围上看放射性肺炎的区域和照射区域一致,且无明显肿块影,从时间上讲, 放射性肺炎在4~6个月后病灶改变趋向稳定或收缩,不再扩大,放射性肺炎含气支气管通常表现狭窄、扭曲。若放疗后复发肺癌肿块可出现在放射野之外,肿块内可见有空洞[6]。此外还应与肺不张进行鉴别诊断,肺不张没有与放射野边缘一致的边缘平直征。
综上所述,CT检查在放射性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放射性肺炎诊断的首选检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