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5 17:59:08
对于腹股沟疝的治疗存在误区,认为不会危及生命,所以可治可不治。但是,腹股沟疝一旦不能回纳形成嵌顿疝便可导致肠梗阻,甚至肠坏死、穿孔,甚至死亡,病死率约为15%。腹股沟疝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疝带、疝托、中医、中药等,这些方法可以缓解症状或延缓疾病的发展,但不能治愈,甚至一些不当的保守疗法还会加重病情。
手术治疗
成人腹股沟疝是不可自愈的,手术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唯一可靠方法,较少复发。易复性疝应选择适当时期进行手术,对难复性疝则应限制在短期内手术,对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必须采取急诊手术治疗,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手术治疗又分为传统组织对组织张力缝合修补和无张力疝修补技术,目前国际公认的是无张力疝修补技术,它包括开放术式和腹腔镜术式。
一、传统手术
传统手术要求患者术前、术后禁食,术后要卧床数日、输液,下尿管,患者术后疼痛剧烈,恢复慢,复发率高,许多心、肺、脑血管合并症的患者因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而无法手术。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目前最为广泛开展的疝气手术是使用人工材料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它包括开放术式和腹腔镜术式。
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997年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从国外引进到中国后迅速普及。复发率低,疼痛小,手术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一般只需住院2-5天,甚至可以门诊完成手术,患者无需住院,而且术后恢复快。国内目前常用的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方法归纳如下:
1. 平片无张力修补法(Lichtenstein手术):Lichtenstein手术是将补片与腹股沟管壁缝合,精索经补片打孔引出。在1997年以前,它被世界公认为疝气手术最经典的术式。目前很多医院仍有很多医生行此手术。
2.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法(Gilbert,meshplug&patch):该手术是将网塞充填(meshplug,1994年)和Lichtenstein手术结合在一起,即用聚丙烯卷成伞状填塞疝环缺损,然后用平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一度对伞状填塞物及平片不行固定,后由Rutkow和Robbines建议把伞状填塞物及平片分别固定,是国外目前流行的疝修补术,也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术式。
3.普理灵三合一----无张力疝修补法(proleneherniasystem,PHS)该手术应用一种特别设计的疝修补补片,它由三部分组成:一个底层片置于腹膜前修补耻骨肌孔;一个类似塞子的中间体修补疝环;一个表层片修补腹股沟管后壁。这是近年引入的方法,国内也有不少医院行此种手术。
4.腹膜前间隙内衬置片无张力疝修补法:这是2000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无张力疝修补法,在开放手术中打开腹横肌膜,游离出腹膜前间隙,将补片置于腹膜前间隙修补耻骨肌孔区。随着人工合成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使补片材料已达到理想的要求,从而实现对内环、直疝三角、股环三个潜在缺损进行整体修补,这就是全腹股沟修补概念。
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
(laparascopicrepairofinginalhernia):1982年美国医生Ger首次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并取得成功,该技术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修补方式也出现多样化,给腹股沟疝修补带来了一项新技术,展示了广阔前景。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及手术技术的改进,腹腔镜手术取得重大进展。人的腹壁分为好几层,最内面的一层叫腹膜。如果手术不进入腹腔就能达到治疗目的,则对人的影响可减小很多。腹腔镜下全腹膜外修补术(简称TEP)就能做到这一点,只需两个0.5㎝、一个1㎝的伤口,不进入腹腔,完全在腹膜外进行,根据内窥镜电视影像,将疝袋拉回腹腔,再用人造网片覆盖疝气突出的缺口。
这个方法的优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后入路修补,在腹腔镜直视下操作可以将腹膜前间隙游离足够大;其次由于在最薄弱的地方使用补片全面修补和替代局部的腹横肌膜,补片很快即可与腹壁组织融合成一抗张力极强的联合体,由于置入的补片为10㎝×15㎝大小,所以,可同时覆盖斜疝、直疝和股疝易发生的薄弱和缺损区,复发率低,一般在1%左右,有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医生可进一步使复发率降至0.1%。由于伤口较小,手术后疼痛轻,不适反应小,恢复快,伤口感染的机会少,术后第二天就可回家进行日常生活,术后1—2周可以恢复工作。
另外,腹腔镜下全腹膜外修补术最适宜用于双侧腹股沟疝及复发疝。由于这种手术方式有创伤小、恢复快和复发低的优点,而且治疗费用与开放式人造网片修补术差距逐渐缩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
理性选择术式:开放术式和腔镜术式都是目前国际认可的治疗手段,开放术式简单快捷,局部麻醉扩大了手术适应症,是比较经济实惠的选择。腔镜术式属于微创手术,没有大的切口,创伤小,全麻使患者不会有术中的不适感,术后疼痛轻、复工时间缩短,但是费用较高。腹股沟疝患者是适合腹腔镜手术还是开放手术,医生要充分告知患者开放手术、腔镜术式手术各自的风险和优点,并应成为手术同意书的内容,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就诊医生专业的建议来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