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骨科的原因

2017-12-05 19:31:34

张引锋 主治医师 淄博市第一医院

人体骨骼在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骨坏死,仅就缺血性坏死已经发现40余处,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最高,这主要由生物力学和解剖学方面的特点来决定的。

股骨头无菌坏死

一、生物力学因素

1、负重大。

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支撑着整个躯干的重量,头与臼之间压力必然增大,长期保持着这种较大的压力,不但容易造成结构上的损伤,而且影响局部的血液环。

2、剪力因素。

髋关节不同于其他负重关节那样两骨端关节力线垂直,股骨干与股骨头颈之间形成132度的角,躯干的重力是由髋臼通过股骨头,颈移行至股骨干,力线不垂直,就形成了剪力。因此,头颈所承受的生理压力要比其他关节大得多。

3、活动范围大。

髋关节的活动范围仅次于肩关节,伸展、内收、外展、旋转等。能完成各轴向运动,损伤的机会也较多。

4、髋臼与股骨头包容不正

是股骨头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髋臼发育不良或股骨头处于半脱位状态而引起应力集中时,其结果便是髋臼外缘经常撞击股骨头的前外侧区域而引起锥形坏死。

二、解剖学因素

股骨头坏死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股骨头的血供主要依靠髋关节囊外动脉环发出的外侧支持带和内侧支持带动脉,血管的吻合支量少且薄弱,当一支血管被阻断而另一支不能及时代偿时,即会造成股骨头的供血障碍。无菌性骨坏死多发生在长骨末端,因其供应血管为终末动脉,侧支循环少,容易受损而使软骨下发生骨坏死。

股骨头、颈的血液供应

1、旋股内侧动脉

主要起自股深动脉,于髂腰肌与耻骨肌之间分为浅、深两支。浅支较细,分布耻骨肌及内收肌上部。深支较粗,于髂腰肌与耻骨肌之间潜向后外方,在闭孔外肌和内收肌之间到达股后部,于股方肌与大收肌上缘之间露出,主干沿转子间嵴上行至大转子顶端穿关节囊续为上颈升动脉(支持带上动脉)。沿途穿髋关节囊后方续为下颈升动脉(支持带下动脉)及后颈升动脉(支持带后动脉),向前外侧与旋股外侧动脉相互交错,向上与臀下动脉吻合。

2、旋股外侧动脉

起自股深动脉,主干发出后,在缝匠肌和股直肌的后面分为3支,分别为升支、横支、降支。沿途分支到髋关节前面,穿关节囊续为前颈升动脉(支持带前动脉)。

3、股骨颈基底动脉环

旋股内侧动脉的深支绕股骨颈后方,沿转子间嵴走行,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绕股骨颈前方走行。两者于大转子处(即股骨颈基底部)形成基底动脉环,又称囊外动脉环,此环前外侧不完整。臀上动脉的分支于大转子的后外侧与旋股外侧动脉相吻合,而臀下动脉的分支于大转子的后内侧与旋股内侧动脉相吻合,它们共同参与动脉环的形成。因此、在股骨颈基底部组成了一个动脉环。

4、颈升动脉(支持带动脉)

在股骨颈基底部关节囊附着点的滑膜返折处,股骨颈基底动脉环发出的小动脉分为上、下、前、后4组(支持带上、下、前、后动脉)然后在股骨颈表面的支持带内,即滑膜与骨膜之间走向股骨头。

5、股骨滋养动脉

来自股深动脉。

6、髋臼支

来自闭孔动脉。

股骨头附近血管遭到破坏,致骨质缺血,是引发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原因。

什么原因可导致股骨头血运障碍呢?

1、外伤

髋关节扭伤、脱位、发育不良或是骨折等外伤发生后,股骨头周围的血管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呈全部或部分失去血运状态,伤后血运阻断8小时后即可造成缺血坏死,外伤未能良好的恢复,坏死的速度会加快,血管破坏越严重,股骨头坏死情况越明显。

2、激素类药物、酒精

体内长久蓄积,导致血管堵塞,发生股骨头坏死。人体应用激素后,大量激素在体内长期蓄积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血脂增高、脂肪栓塞,造成骨的微细血管阻塞、缺血,使股骨头的骨质合成减少,钙吸收障碍,骨质疏松及微细骨折的积累,从而引发股骨头坏死。酒精引发的股骨头坏死原理与激素很相似,体内大量酒精容易导致血脂增高和肝功能的损害,使血脂的升高,血液粘稠度的增高,血流速度减缓,使血液凝固性改变,出现血管堵塞、出血或脂肪栓塞,最终骨坏死形成。

3、骨质疏松、风湿、眼病、皮肤病等疾病

也可引发股骨头坏死,主要因为这些疾病在治疗时大多使用激素类药物,通过激素的作用,导致股骨头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