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是什么?

2013-04-03 15:36:21

付伟 副主任护师 枣庄市胸科医院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bacillary Epithelioid Angiomatosis)亦称杆菌性血骨病(bacillary angiomatosis)或上皮样血管瘤病(epithelioid angiomatosis)。1983年由Stoler首先报道。其从一艾滋病病人身上发现一种不同于Kaposi肉瘤的多发性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并在皮损中发现有小杆菌存在,认为是一种引起皮肤和内脏小血管增生的新的感染性疾病。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健康指南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红霉素治疗多数病例有效,每次0.5g,每天4次,疗程至少持续4周。此外,多西环素...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播散性多脏器感染,个别病例可发生败血症样综合征、菌血症等。肝脏受累表现为紫癜性肝炎。...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与Kaposi肉瘤、化脓性肉芽肿相鉴别非常重要。...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肝脏受累,血清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升高,肝活检 Warthin-Starry染色及电镜观察证实颗粒...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本病多数发生于HIV感染过程中,但也可发生于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极少发生于正常人。大...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皮损组织切片电镜观察,发现有与猫抓病类似的小杆菌,大小约为0.5&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