黧黑斑治疗
针灸治疗黧黑斑,亦为近十年内之事,采用体针、耳针及穴位注射之法,有较好效果。
【治疗】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大椎、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风岩。2.神门、交感、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肺、肝、肾(均为耳穴)。3.肺俞、心俞、肝俞、肾俞。
配穴:头痛目眩,心烦易怒加行间;形寒肢冷,腰酸耳鸣加太溪、命门、神门、内关;月经不调、性功能减退加乳根、中极;心悸气促、食少纳减加内关;皮肤瘙痒加夹脊穴上下透针。
风岩穴位置:耳垂下端与后发际中央连线的中点微前五分处。
(二)治法
本法采用体针、耳针和穴位注射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第1组穴及配穴用于体针。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据症酌加。直刺得气后,行提插加小捻转之法,提插幅度3~4毫米,捻转频率60次/分,平补平泻为主,配穴可按症之虚实行补或泻法。运针1~2分钟后即予取针,不留针。第2组穴用于耳针,以5分毫针刺之,每次每侧取2穴,找得敏感点后刺入直至得气,令病人带针回家,嘱其隔半小时自行按压针柄1次,以增强刺激,留针4小时后取下。第3组穴行穴位注射。药物为当归、丹参、川芎之单味针剂。据症情选用;偏血虚用当归注射液,偏血瘀用川芎注射液,偏肝郁而兼血瘀用丹参注射液,另为偏虚患者可注射胎盘注射液、维生素B12。每次选用二穴(均为双侧),每穴注入0.5~1毫升药液。注射时必须按肌肉注射常规操作,注射针头刺入穴位后要有酸、胀、重等感觉后,始可缓缓推入药液。如皮肤瘙痒明显者,可改用维丁胶性钙4毫升,分别注入于大椎、曲池、血海穴。体针、耳针及穴位注射法宜同日进行,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5~6个疗程后停治半月,一般需坚持20~25个疗程。
耳针加体针
(一)取穴
主穴: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肝、脾、肾。
配穴:颞部加太阳、丝竹空,前额加上星、阳白,面颊加颊车、颧篌,鼻梁加地仓、水沟,颈部加大椎。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据部位而加。耳穴在严密消毒后以28号毫针剌入,剌至软骨但不剌透为度,略作运针,使有明显胀痛感。配穴用30号毫针以15度角平剌,进针长度依皮损部位而定,一般宜稍超过病灶区域,作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其间运针3次。出针时耳穴可挤出血少许。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针剌期间配合服用六味地黄丸,每日2~3次,每次9g。
(三)疗效评价
共治21例,结果痊愈12例,有效9例, 总有效率100%[3]。
黧黑斑是皮肤出现黄褐色、深褐色或棕黑色斑疹的皮肤病,多发生于面部。中医文献中又称黧黑鼾黯、面尘。本病包括了西医的黄褐斑与黑变病等。
【治法】 健脾益气。
【方药】
1.主方六君子汤(虞搏《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党参25克,黄芪、茯苓、丹参各15克,法半夏、炙甘草各9克,白术、当归各12克,陈皮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陈夏六君子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2)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归脾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肝郁血瘀型【证见】 皮疹表现如上述;常伴有烦躁易怒或心情忧郁,胸胁胀闷,月经不调。舌质淡红或黯红,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赤芍、当归、白术、郁金各12克,茯苓、丹参各15克,牡丹皮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月经不调者,可加香附12克、益母草15~30克。血瘀较明显者(如舌质黯红或舌边尖有瘀点、瘀斑),加桃仁、红花各9克,或加三棱、莪术各9克。
【治法】 肾阴虚者,宜滋阴补肾;肾阳虚者,宜温补肾阳。
【方药】
1.主方
(1)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熟地黄25克,山茱萸、山药各12克,牡丹皮、茯苓、泽泻各9克,旱莲草18克,女贞子、丹参各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本方适用于肾阴虚者。
阴虚火旺者,熟地黄改生地黄,加知母、黄柏各9克。
(2)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地黄25克,山茱萸、山药各12克,牡丹皮、茯苓、泽泻各9克,肉桂3克(煽),制附子3克,菟丝子、丹参各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本方适用于肾阳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