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概述

2017-07-01 14:24:37

王宝贵 副主任医师 锦州市中心医院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常与原发性浅层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存。据调查,在严重静脉曲张患者中,有高达58.10%的患者存在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由于下肢静脉分浅静脉和深静脉,浅静脉由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组成,其瓣膜功能不全为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亦有瓣膜,其瓣膜功能不全即为下肢静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分三层组成,分别为外膜、中层和内膜。外膜主要为胶原纤维组成并含有神经纤维,内膜为内皮细胞,内膜的皱摺形成静脉瓣。中层为肌肉层,是决定静脉壁强弱的主要因素,但没有弹力纤维,故在静脉高压的情况下,主干静脉管径增粗,肌肉层增厚,但不会有弹力,主干的分支中,其发育很差,更因高压力的因素,常引起小腿深层静脉分支为蜿蜒曲折的静脉。

下肢浅、深静脉系统中,都有瓣膜存在,瓣膜所处的位置不定,但在主干静脉的分支处都有恒定的瓣膜。瓣膜大多呈双瓣型,只有少数呈三瓣型。瓣膜的功能是保证静脉血液单向向心流动,防止返流。瓣膜功能不全造成下肢静脉血回流障碍,静脉高压,静脉瘀滞。瓣膜基底附着于静脉壁部位,都有瓣膜凹存在,即瓣膜窦,这个静脉窦常引起血栓形成,尤其小腿深静脉瓣膜部位。深静脉瓣膜,由远向近,逐渐减少。在小腿胫、腓静脉内瓣膜很多,几乎每隔2.5cm应有一对瓣膜,而股静脉内,平均只有5对瓣膜。深静脉瓣膜保证下肢在任何部位,血液都能向心回流,小腿深静脉瓣膜保证腓肠肌泵的作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下肢深静脉高压逆流,将会无阻挡地通过交通支逆流入浅静脉,酿成继发性浅静脉曲张。

下肢浅、深静脉之间的交通亦互相勾通。大腿部浅、深静脉之间的交通支,主要位于缝匠肌下,内收肌管和膝部3处,小腿部以内踝交通静脉支和外踝交通静脉支最重要。内踝交通静脉有3支,引流小腿下1/3外侧面的静脉血,直接穿过筋膜进入腓静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高压,静脉血通过这些交通支引起临床上瘀滞症状,甚至发生瘀滞性皮炎及溃疡。

在正常情况下,下肢静脉血向心回流,依靠心脏搏动所产生的舒缩力量,包围在静脉周围的肌肉所产生泵的作用,呼吸运动时胸腔内负压吸力,以及静脉瓣膜使得血液不断地流向心脏。

人处于俯卧或站立时,下肢静脉血的回流不同。在俯卧位时,下肢与心脏处于同一平面,所有浅、深静脉血都能向心回流。静息站立时,介于心脏与下肢静脉之间形成流体静压,大致等于心脏与静脉平面之间的距离(cmH2O)。静脉离心愈远,压力也愈高,只有依靠下肢肌肉发挥有效泵的作用,即肌肉收缩时挤压肌肉之间的深静脉血液向心回流;肌肉松驰时,深静脉压力骤降,能将浅静脉血吸入深静脉内,才能促使深静脉血液向心回流,所以站立时,踝部静脉承受压力最高,内踝和外踝常易引起郁滞性症状。

1、病因病理: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常与大隐静脉、小隐静脉曲张并存,主要由于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畸形或缺陷,这是全身支持组织薄弱的一个表现,与遗传因素有关,患有这种病的人通常先有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综合征。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除了先天性主要因素以外,后天性的因素也必需考虑,如从事强体力劳动的人(装卸工、搬运工和三轮车工人)负重时腹腔内压力升高,下肢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也可增高,长期的静脉高压,使得瓣膜松弛、脱出,导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原发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形成中,静脉壁、静脉瓣膜薄弱和静脉压增高起着相互的影响。静脉壁和静脉瓣膜发育薄弱的人,临床症状出现早,甚至在青春发育以后不久就发病。静脉瓣膜较健全的人,临床症状出现比较晚,往往在60岁以后才发病。

中医认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多因担负重物,经久站立,妨碍局部气血的运行,加之下肢皮肤受到虫咬等外因所致破损,以致湿毒外侵,瘀阻经络,发为疮疡;气血不运,精微不布,疮口失卫,最终致疮口久不愈合,或愈后易复发。

2、临床表现与体征

原发性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临床症状呈现隐静脉曲张症。

⑴痠胀不适和疼痛:这是原发性股静脉瓣膜的功能不全的主要症状,往往在静息站立时发生,逐渐加重。稍行走后舒适,长时间行走又复出现。平卧休息时感到舒适,长时间站立不仅痠胀,而且表现疼痛。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由于站立时静脉内压力增高,静脉管壁扩张,血管外膜内感觉神经末梢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行走或曲伸时,腓肠肌发挥泵的作用,静脉血向心回流,使得静脉内压力障碍症状缓解,这都是早期的症状。

⑵肿胀:早期多无此症状,病的后期伴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常久站立,远行之后,出现小腿踝关节部位肿胀,肿胀往往在傍晚增粗,休息一夜后即减轻或消退,这显然由于静脉压增高,局部压力增高,以致血液内液体外渗所致。

⑶色素沉着:此病后期,足踝内侧至小腿下部色泽改变,自棕褐以至明显的紫癜,甚至溃疡。这是由于深静脉高压,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外溢,皮下瘀血,色素沉着,继而局部营养不良,以致破溃不愈。

⑷体征:本病的主要体征由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致,原发性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体征很少,自觉症状也并不严重。许多病人都是因为产生并发症,然后来就诊。这些并发症与隐静脉曲张相同,如皮肤的营养性改变(皮肤萎缩、脱屑、痒、色素沉着)、湿疹、溃疡等。引起这些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静脉高压。下肢静脉血液穿过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溢出并郁积在皮下,血液中含氧量降低,皮肤发生退行性变化,表现为汗毛脱落、皮肤光薄、脱屑。由于毛细血管破裂,以致色素沉着。由于局部抵抗力削弱,容易感染成蜂窝织炎。主要表现在踝上区,多数在内侧,少数在外侧或双侧,面积不等的色素沉着区,在色素沉着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湿疹和溃疡。在色素沉着区及溃疡的基底部,都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如果在站立时不能耐受静脉高压,或者遭受轻微的损伤,都会穿破皮肤而并发出血,这种出血很难自停,因为踝部距心脏远,肢体静脉压力高,加上静脉管壁无弹性收缩之故。

3、辨证论治:本病辨证重点在于分清湿、热、虚寒。湿者下肢多肿,热者红;虚者气血亏,久病后气血亏损,创口肉芽色白或暗红,污水臭秽不堪;寒者阳气不达四末,肢体不温,喜热怕冷;如疮口溃烂,肉色鲜红而痛,属热毒者易治;如疮口乌黑不痛,属肝肾亏损者难治。

⑴湿热下注证:患劳累后,远走久站或久坐时感到小腿痠痛、胀痛、平卧休息后则减轻,伴有浅静脉曲张,静脉血瘀滞,如并发感染则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或者先痒后痛,红肿成片,日后破溃滋水,形成溃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为阳实证;治疗宜清热利湿、和营消肿,方药选用三妙丸合萆薢化毒汤加减:黄柏、牛膝、苍术、茯苓、木瓜、白藓皮、薏苡仁、泽泻、滑石;热重者加双花、蒲公英,湿重者加瞿麦、萹蓄,瘀滞较重者加赤芍、大黄、桃仁。

⑵气虚下陷证:下肢肿胀明显,平卧时则消肿,小腿色素沉着较重,疮口经久不愈,疮口凹陷,时流污水,或疮口下陷,或成缸口,周围皮肤乌黑僵硬,污水臭秽不堪,难于收口,舌质红,苔白厚,脉浮;治疗宜健脾益气升提,方药选用补中益气汤合三妙汤加减:黄芪、人参、当归、升麻、柴胡、白术、茯苓、黄柏、牛膝、苍术;湿重加瞿麦、萹蓄、木瓜,热重加双花、公英、地丁,瘀滞重加赤芍、桃仁、大黄。

⑶肝肾阴亏证:创口久不愈合,皮肤乌黑,疮口凹陷,时流污水,面黄肌瘦,舌质红,苔薄有剥脱,脉沉;治疗宜补肝益肾,方药选用虎潜丸加减:黄柏、龟版、知母、熟地、陈皮、白芍、锁阳、虎骨(用代用品)、当归、茯苓;瘀滞较重者加赤芍、桃仁、红花、大黄、虻虫。

4、西医治疗:

⑴一般治疗:配制弹性绷带、棉纶弹力袜裹小腿或者以护腿、护踝等体育用品代之。这些用品主要用在小腿。因小腿静脉压力高,深浅交通支主要在小腿,尤其在内踝和外踝。内踝和外踝交通支受到有效的压迫,可以减轻症状,控制疾病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适当卧床休息,抬高患肢,达到与心脏同一水平,避免长久站立。

⑵手术治疗:可酌情选用静脉壁上带戒术、环缝术、静脉段移植术以及瓣膜修补术等。

5、其他疗法:如中药、成药局部外用,应酌情选择,慎重使用,如使用不当,易致病情加重;放血疗法,在内踝或外踝交通支丰富的部位,用三棱针刺破放血,使交通支闭塞纤维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应用这种方法治疗,亦可减轻症状。

静脉炎用药方案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属于第三代广谱抗菌药物,和青霉素是同一类的抗生素,对于...
喜辽妥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是临床各科都普遍应用的药物,属于外用膏药,具有较强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