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024-07-02 12:04:15

曾洁敏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一)发病原因

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与副流感、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黏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离得,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病毒直径为85~300nm,平均140nm。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甲酚皂溶液、70%乙醇、0.2%甲醛溶液等可于2~5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37℃时可保持24h,加热至55~60℃时经10~20min即失去活力。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该病毒只在人类中发现,但可在猴、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的组织培养中增生。猴对本病毒最易感。该病毒抗原结构稳定,只有一种血清型。但有六个基因型,即A~F。我国学者在1998年发现一个新基因型,核苷酸水平差异在0.8%~4.5%,氨基酸水平差异在3.5%~12.3%。

腮腺炎病毒的核壳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层表面含有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种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glyco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应的抗体。S抗体于起病后第7天即出现,并于2周内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可保持6~12个月,可用补体结合方法测得,S抗体无保护性。

V抗体出现较晚,起病2~3周时才能测得,1~2周后达高峰,但存在时间长久,可用补体结合、血凝抑制和中和抗体法检测,是检测免疫反应的最好指标,V抗体有保护作用。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论发病与否都能产生免疫反应,再次感染发病者很少见。

于病程早期,可自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本病毒很少变异,各毒株间的抗原性均甚接近。

(二)发病机制

多认为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黏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生后进入血液循环(第1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生。再次进入血液循环(第2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别从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本病毒。根据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也证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黏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进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增生后再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

各种腺组织如睾丸、卵巢、胰腺、小肠浆液造酶腺、胸腺、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自脑脊液中有可能分离出病原体。双侧视神经也见累及,但视力可康复。

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本病的主要病变,腺体呈肿胀发红,有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管内充塞破碎细胞残余及少量中性粒细胞。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四周显著水肿,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唾液成分的改变不多,但分泌量则较正常减少。

由于腮腺导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碍,故摄食酸性饮食时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潴留而感胀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而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中淀粉酶增高,并从尿中排出。胰腺和小肠浆液造酶腺也分泌淀粉酶,受累时也可影响血和尿中的淀粉酶含量。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睾丸曲精管的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肿,胰岛有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

流行性腮腺炎健康指南
小孩流行性腮腺炎怎么预防
  小孩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需要及时就医,通过腮腺炎疫苗接种、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分享个人物品、隔离患者、加强防控措施等方式预防。具体分析如下:   1、腮腺炎疫苗接种: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一般在小孩接种疫苗时,腮腺炎疫苗通常与麻疹、风疹疫苗一起接种,构成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接种后,能够显著提高小孩对腮腺炎病毒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2、保持个人卫生: 教导小孩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是在接触口腔、鼻腔分泌物后、进食前及如厕后要彻底洗手。避免与有腮腺炎症状的人密切接触,以减少病毒传播的几率。   3、避免分享个人物品:腮腺炎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因此避免与他人分享餐具、杯子、毛巾等个人物品是预防腮腺炎传播的有效方式。   4、隔离患者:一旦发现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小孩,应当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与他人过于接触,特别是在发病初期,因为此时病毒比较容易传播。   5、加强防控措施:学校、托儿所等公共场所应该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及时发现并隔离,通报疫情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需注意,家长应密切关注小孩身体状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如出现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流行性腮腺炎能喝啤酒吗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通常不能喝啤酒,容易加重病情,不利于身体健康。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腮腺肿大、局部疼痛等症状。啤酒中含酒精成分,容易对机体产生刺激,患者喝啤酒后可能会加重病情,导致肿胀加剧,甚至出现局部化脓现象,因此不建议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喝啤酒。   患者应及时就医检查,并根据医生指导使用合适的药物治疗,比如利巴韦林片、蒲地蓝消炎片等。如果疾病引起发热,并且体温超过38.5℃,还可以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治疗。   日常生活中患者需清淡饮食,多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比如小米粥、蔬菜粥等。...
流行性腮腺炎需要做B超不
  流行性腮腺炎一般需要做B超检查。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通常会通过飞沫传播。通常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通过B超检查的方式,能够了解腮腺的肿胀情况,以及腮腺的厚度,对于疾病诊断有所帮助。   如果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建议患者卧床休息,不要吃刺激的食物。同时还可以遵医嘱服用板蓝根颗粒、蒲地蓝消炎片等药物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随时关注病情的发展情况。...
流行性腮腺炎会消肿吗
  流行性腮腺炎通常会消肿,患者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免病情持续发展,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流行性腮腺炎考虑跟病毒感染有关,患者会出现腮腺肿大、疼痛等症状,还有可能会伴随明显的发热。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便有可能会导致腮腺部位肿大的程度更加严重。患者可以通过热敷的方式来缓解,促进血液的循环,能够改善肿胀。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清淡饮食,应避免吃辣椒、生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果出现了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小孩流行性腮腺炎能治好吗
  小孩流行性腮腺炎通常能治好,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也需要做好防护,以免出现传染的情况。   小孩流行性腮腺炎通常是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腮腺肿大、疼痛的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有可能会伴随发热、肢体无力的症状。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蓝芩口服液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出现了发热的情况,比如腋下体温超过了38.5℃,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使疾病尽快治愈。   该疾病存在一定的传染性,能够通过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在疾病没有完全恢复之前,应避免与患者进行密切接触,避免共用私人物品。...
怎么会得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引起流行性腮腺炎的原因主要有季节因素、 年龄因素、免疫力下降、疫苗接种不足、接触传染等。   1、季节因素:冬季和春季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季节,可能与室内活动多、人员密集等因素有关。建议隔离患者,避免传染他人。   2、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人群,可能与儿童免疫力较弱、社交活动较多等因素有关。要加强遗传咨询和筛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免疫力下降:长期疲劳、营养不良或患有其他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建议加强营养,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锻炼。   4、疫苗接种不足:如果疫苗接种不足或未及时接种,可能会导致易感人群缺乏足够的免疫力,从而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所以应及时接种疫苗,加强疫苗接种管理。   5、接触传染:接触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或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玩具等,可以通过飞沫、唾液等途径传播病毒,从而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应避免接触传染源。   为了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建议加强卫生防护、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及时接种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