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慢性疲劳综合症的10类型

2023-01-04 08:59:56

张子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中医讲究望、闻、切、问,在对于疾病的诊断时,查气血,分阴阳,同种疾病,不同情况,单独分类。在慢性疲劳综合症这个疾病上,中医上也有不同的分类,以下将为大家介绍中医上对慢性疲劳综合症的10种分类。

 (1)气虚型

临床表现:一般症状有面色晄白、头眩耳鸣、心悸短气、动则汗出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等。如气虚不能固摄血液,可使血不循经,发生崩漏便血、衄血等慢性出血病症,称为“气虚不摄”。

(2)气血两虚型

临床表现: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气虚则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血虚: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3)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采用益气养阴治疗。面色苍白,口干咽燥,目涩无泪,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手足心热,舌质红胖,边有齿印,脉细濡。

(4)气虚夹郁型

临床表现:症见神疲乏力,气短微言,心烦不寐,思维混乱,倦怠健忘,悲愁难欢等。女性还可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闭。

 (5)气虚夹瘀型

临床表现:气虚则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血瘀:如瘀阻于心,见胸闷,心前绞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见胸痛咯血;瘀阻肠胃,见脘腹刺痛,呕血便血;瘀阻于肝,见胁肋刺痛,或有痞块;瘀阻于肢体,见肿痛或青紫等。

 (6)肝脾不调型

临床表现:肝气郁结和脾虚不运。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

(7)肝肾阴虚型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健忘失眠,潮热盗汗,睡眠异常,小便异常等。

(8)脾肾阳虚型

临床表现:下利清谷,或泄泻滑脱,或五更泄泻,畏寒肢冷,小腹冷痛,腰膝酸软,小便不利,面色(白光)白,或面目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9)脾虚痰湿型

临床表现:疲劳,痰多,四肢怠惰,不欲饮食,食后胃脘不舒,便溏等

 (10)湿热内蕴型

临床表现: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尿短赤,脉濡数;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我们知道气血和心理状态也十分相关,除了病从口入之外,内部失调也是疾病的一大入口。在慢性疲劳综合症这个疾病上,心理因素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笑一笑,十年少,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将对你的健康有益而无害。

慢性疲劳综合症健康指南
慢性疲劳综合征如何预防 从3方面预防慢性疲劳综合征
如果大家在实际生活中长期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就一定要警惕到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该疾病的出现会使得患者的身心健康受损,因此为了有效防止疾病的出现,大家可以通过劳逸结合、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慢性疲劳综合征。...
丙种球蛋白能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吗 如何治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通常是由于患者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精神状态不佳再加上饮食不规律等不良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来的疾病。发病后患者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四肢疲乏等多种症状。该病治疗上可以使用止痛类药物、中药方剂以及推拿疗法来进行缓解病情。...
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关性睡眠障碍病因有哪些
慢性疲劳综合症相关睡眠障碍病因分析应该根据患者的日常、工作等多方面因素来分析,毕竟疾病不光和躯体病因有关,也是由于精神上的因素形成的。所以,在了解病因过程中,最好根据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病症表现来了解,这对于分析患者的疾病非常关键。...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什么疾病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以慢性疲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该病跟病毒感染,免疫系统问题,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线粒体或能量代谢异常,基因等因素有关。患病者除了会出现慢性疲劳外,还会出现常规活动能力大大降低、睡眠治疗差、劳累后不适等症状...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早期如何治疗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很多人会出现的一种疾病,虽然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没有非常大,但也要引起重视,使用正确方式处理。要保障充足睡眠,均衡营养,培养广泛兴趣,及时释放压力,这样就可以让身体疲劳感觉消失,可以让心情变得越来越好。...
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方法有哪些
在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知中,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一种慢性虚损性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在中医上通常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等症状,根据每个症状的不同采用相应的中药、针灸、艾灸、拔罐、推拿等方法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