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碰上这些药物,胰岛素剂量需调整!

2017-07-18 16:39:26

王丽娟 主治医师 淄博市第一医院

我国糖尿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往往伴发多种疾病,因此多药并用的现象非常普遍。那么,碰上哪些药物,胰岛素剂量需调整呢

胰岛素是内分泌科医生和糖尿病患者最好的伙伴。但是,临床上常见一个问题是:我国糖尿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往往伴发多种疾病,因此多药并用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药物相互作用就成了困扰临床医生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众多患者的疑惑之处。

医生,我还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除了打胰岛素,我还要吃好多药。这些药会影响胰岛素效果吗?,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口服药物会有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培哚普利片、阿托伐他汀钙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这个梗怎么破?来看看以下这些胰岛素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碰上这些药物,胰岛素可能需减量

1,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有协同降糖作用。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如果不适当减少胰岛素剂量,那么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除了口服降糖药,经皮下注射给药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如艾塞那肽、利拉鲁肽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能够改变葡萄糖的代谢,有可能增加严重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临床中二者联用时要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水平,注意调整胰岛素剂量。

2,水杨酸盐等药物

水杨酸类药物包括临床常见的阿司匹林、柳氮磺吡啶、奥沙拉嗪、对乙酰氨基酚等。有研究显示,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大剂量阿司匹林(3.5g~7.5g)可以减少甚至替代患者的胰岛素量。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增强胰岛素降糖作用,加大低血糖的发生率。

另外,抗凝血药(如华法林)、磺胺类药、甲氨蝶呤等可与胰岛素竞争结合血浆蛋白,使血液中游离胰岛素水平增高,从而增强降血糖作用。

3,奎宁等药物

奎宁、氯喹、奎尼丁等可延缓胰岛素的降解,使血中胰岛素浓度升高,从而增强其降血糖作用。曾经有过奎宁引起低血糖昏迷的报道,还有研究表明,在健康受试者中,奎宁升高血浆胰岛素浓度的程度比奎尼丁更高。

4,&beta-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非选择性&beta-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阻止肾上腺素升高血糖的反应,干扰机体调节血糖的功能,与胰岛素合用时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危险另外,其&beta-受体阻滞作用往往会掩盖心悸、颤抖等低血糖症状、延长低血糖持续时间,从而延误低血糖的及时发现。故合用时应注意调整胰岛素剂量。

选择性&beta1-受体阻断药的这一不良反应较小,在治疗过程中选择性&beta1-受体阻断药干扰糖代谢或掩盖低血糖的危险性要小于非选择性&beta-受体阻断药。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增加体内胰岛素敏感性,增强降低血糖的作用,不过极少出现低血糖症状(改善葡萄糖耐量而使胰岛素的需要量下降)。合并有高血压或肾病早期的糖尿病患者使用ACEI时,需注意调整胰岛素用量,加强血糖的自我监测,预防低血糖发生。

6,奥曲肽

奥曲肽可抑制生长激素、胰高糖素的分泌,并可延缓胃排空、减缓胃肠蠕动,引起食物吸收延迟,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在开始使用奥曲肽时,胰岛素应适当减量,以后再根据血糖调整用量。

7,其他药物

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Ls)、溴隐亭、氯贝特、锂盐、酮康唑、甲苯达唑、吡多辛、茶碱等也可通过不同方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导致血糖降低,与上述药物合用时,胰岛素应适当减量。

碰上这些药物,胰岛素可能需加量

1,升血糖的激素:

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雌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均能对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增加胰岛素的需要量。

2,某些钙通道阻滞药:

包括地尔硫卓、硝苯地平及维拉帕米。前两者的不良反应中有高血糖维拉帕米的不良反应中有糖耐量减低。据报道,采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服用地尔硫卓会导致病情恶化,一旦停药后顽固性高血糖可以得到改善,如果再次小剂量开始症状又会出现。

3,其他药物:

如可乐定、达那唑、二氯氮、肝素、H2受体拮抗药、大麻、吗啡、尼古丁、磺吡酮、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钠、苯乙丙胺等可升高血糖水平,与胰岛素合用时,应调整这些药或胰岛素的剂量。

除了药物,烟酒也可影响胰岛素需要量

1,吸烟可能会增加胰岛素需要量

烟草在体内可通过释放儿茶酚胺引起胰岛素抵抗,还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胰岛素的吸收减少。因此,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吸烟患者突然戒烟时,应观察血糖变化,考虑是否需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

2,酒精可能会减少胰岛素需要量

中等量至大量的酒精可增强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的作用,可引起严重、持续的低血糖,在空腹或肝糖原贮备较少的情况下更易发生。因此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同时若有饮酒,需注意监测血糖变化,适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内分泌疾病健康指南
内分泌疾病会引起小血管炎吗
  内分泌疾病可能会引起小血管炎,小血管炎可能是由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性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患有内分泌疾病应及时进行治疗,避免引发其他并发症。具体分析如下:   1、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变薄,容易受到损伤和发生炎症反应。且糖尿病可能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症状,进一步加重血管炎症。   2、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疾病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导致代谢紊乱和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小血管炎症。   3、肾上腺疾病:肾上腺疾病会导致肾上腺激素分泌异常,引起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和小血管炎症。   4、垂体疾病:垂体疾病会影响垂体激素的分泌,导致代谢紊乱和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小血管炎症。   5、性腺疾病:性腺疾病会影响性激素的分泌,导致代谢紊乱和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小血管炎症。   建议日常清淡饮食,减少食用油腻、辛辣食物,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戒烟戒酒,适量运动。...
内分泌疾病会引起乳房胀痛吗
  内分泌疾病有可能会引起乳房胀痛,通常需要及时的调理。   正常情况下,女性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应当是保持平衡的状态,但平衡被打破,很可能会造成内分泌疾病,主要是情绪波动过大以及压力过大的原因,还可能是经常熬夜等因素造成的内分泌失调。通常会表现为乳房胀痛、乳腺增生的情况。   对于调节内分泌有一定的好处。如果内分泌疾病引起乳房胀痛的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逍遥丸、乳癖消片等药物治疗,通常可以起到疏肝健脾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内分泌疾病的原因很多,不同的病症使用的药物也是有所差异的。如果患者有内分泌失调的状况,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且根据诊断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内分泌疾病会引起乳房疼吗
  内分泌疾病指内分泌失调。其有可能会引起乳房疼。   内分泌失调主要是因为体内激素产生过多或过少所引发的。当体内激素产生过多时,会刺激乳腺,引起乳房疼。此外长时间的内分泌失调有可能导致乳腺增生,此时也会引发乳房疼。    内分泌失调不仅会引起乳房疼,还会有皮脂分泌旺盛、毛发脱落、皮肤干燥、身体乏力、面部浮肿、月经紊乱、性欲下降的表现。需要尽快遵医嘱用药,如使用盐酸赛庚啶片、盐酸二甲双胍片等。   治疗期间注意休息,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饮食方面应保持清淡,注意营养补充,禁止刺激、生冷、油腻食品。...
内分泌疾病会引起心肌酶高么
  内分泌疾病有可能会引起心肌酶高,建议出现心肌酶高的症状后及时去医院完善检查,采取规范性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内分泌疾病范围较大,可包括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减等)、库欣综合征、垂体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部分内分泌疾病有可能会引起心肌酶高的现象,常见于甲亢、甲减等。该疾病主要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所致。甲亢可表现出消瘦、怕热、多汗等症状,甲减可表现出乏力、少汗、畏寒等症状。二者疾病都可合并心脏症状,从而出现心肌酶高。   大多数出现心肌酶高,可能和生理因素有关,比如剧烈运动,主要表现为一过性,停止运动后可逐渐缓解。其次,心肌梗死、休克、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骨骼肌损伤等,都可能会导致心肌酶高的现象。若属于一过性现象,无需特殊治疗。若是由于其他疾病所致,则需要根据其原因采取治疗。比如甲亢需要口服抗甲状腺激素的药物,比如甲硫咪唑片,甲减则需要服用甲状腺激素药物,比如左甲状腺素钠片。   发现心肌酶高后,需要去医院完善检查,明确具体原因,再采取对因治疗。...
内分泌疾病会影响相貌吗
  内分泌疾病主要是因内分泌代谢发生紊乱所致并发症,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以及肾上腺疾病等,这些疾病通常不会影响相貌,具体情况如下:   内分泌疾病对相貌、骨骼影响比较小,患病期间很少会因此发生相貌改变、皮肤变差、骨骼变大、缩小、肌肉肥大等情况,也不会因此改变人的脸型和整体面部形状,包括眼部、嘴唇、鼻部等。   如属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多有多汗、多饮以及身体消瘦等情况;如属于库欣综合征,患者可能会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以及皮肤有紫色纹路等情况;而垂体疾病患者主要会有恶心、视力减退等,这些情况通常不会影响人的面容。   怀疑有内分泌疾病,建议及时就诊,并通过内分泌检测了解激素变化,再进行分析,一旦确诊为内分泌疾病,了解内分泌疾病类型后,就要尽早开展治疗,以防耽误病情。...
内分泌疾病会影响心情吗
  内分泌疾病有可能会影响到心情,一般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易怒易躁等,所以要积极去除病因后,才能避免身体容易受到刺激和影响。   患有内分泌疾病期间,容易导致肾上腺素、甲状腺素、雌激素以及孕激素等分泌状态出现异常,并引起交感神经处于亢进的状态后,一般可造成心情变化大,甚至会出现易躁易怒等反应。   内分泌疾病的诱因,主要与激素分泌过多、激素分泌过少等有关,其诱因主要与环境因素、饮食营养搭配、情绪因素等方面有关。   患有内分泌疾病期间,需积极进行性激素六项等项目,并根据临床表现积极治疗。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方面也要少食辛辣生冷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