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5 21:30:28
人脑血供实际上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后循环起源于椎动脉,主要为大脑后部颞叶、枕叶、基底面及丘脑等部分提供血液。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阻塞,从致病因素上来看,后循环缺血是脑梗的一种具体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临床特征包括运动或感觉障碍、眼肌麻痹、眩晕、感觉障碍、发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但有时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会随着患者的病情进展和自身情况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并不像上面提到的那样典型。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主要基于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引起的临床症状进行判定。通常被怀疑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应立即进行CT或MRI检查以排除脑出血的情况。在后循环缺血的发作期,头颅CT可显示大血管闭塞;MRI或MRA T1图像可帮助鉴别椎动脉壁剥离。如果患者有溶栓治疗的指征,应尽快进行CTA血管造影以确定基底动脉阻塞。与CT血管造影相比,CTA和MRA对颅内血管动态观察和血管闭塞的识别更为敏感。
目前治疗后循环缺血相对较为成熟,其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溶栓、动脉内溶栓和支架置入。对于后循环动脉阻塞引起严重中风的患者来说,可在有条件的单位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近年来由于一些新的血管内治疗装置的相继应用,闭塞血管的开放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而言是极其有利的。
在中国脑血管病变的死亡率已经远远超过了心脏疾病的死亡率,后循环缺血特别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治疗时间窗及不同的治疗策略应通过反复随机试验进行进一步研究。后循环供血区十分精密复杂,对于此部分病变的诊疗更应慎之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