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4 21:40:44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1.CT及MRI表现 脾脏转移性肿瘤CT示脾脏正常大小或轻至中度增大,脾脏内有低密度、轮廓清或不清的占位病灶,其大小和数量不等。平扫时CT值平均为25Hu,也可呈囊性改变。少数转移灶呈等密度,平扫不能发现,而增强后表现为较正常脾实质密度略低的病灶。目前已有报道运用腹腔动脉内缓慢注入造影剂后于门静脉期做CT扫描,显示肝脏或脾脏内有无转移,其显示率较静脉内直接增强为高,能发现直径5~10mm大小的病灶。脾脏转移性肿瘤的病人大多伴有肝脏的转移,故在检查时应同时注意肝脏改变。
脾转移性肿瘤在T1加权图像上呈不规则低信号区,可单发和多发,边缘清楚,T2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增高,其中有部分病例由于中心坏死含水量增加出现中心性高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由于肿瘤周围水肿也可在瘤周出现高信号,而在T1加权图像上水肿和坏死区可在低信号中出现更低信号区。如在转移瘤中出现出血,则又可呈高信号。脾脏很少单独发生转移,往往是同时累及肝脏和淋巴结。
2.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比较 超声方法简便,但机器设备和操作者的经验可影响病灶的显示,一般直径10mm以上的病灶是可以发现的。区别病灶为实质性还是囊性是敏感的。此外超声还能检查腹部其他脏器有无累及,如肾上腺、肾脏、盆腔等。放射性核素仅能显示直径大于20mm的占位病灶,且形态显示较差,定性较难。MRI对脾脏内占位病灶的显示决定于脾脏和病灶的信号强度,以及是否为弥漫性。如果病灶内有液化坏死,则水分增加、T2延长,在T2加权图像上产生高信号,而在T1加权图像上有时很难发现。顺磁造影剂的应用可以缩短T1使病灶易于显示。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依次为超声、CT、MRI和放射性核素。上述方法的结合使用可相互弥补,提高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