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凉了加热用煮沸嘛?

2017-10-06 04:21:40

董霞 副主任护师 枣庄市胸科医院

找到了防病缓急的良方,接下来就是对中药进行煎煮了。俗话说“十分药力五分煎,不会煎煮白花钱”,所以不要以为买了药直接拿回家煎就好了,很多人会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而贻误了病情。在我们的中药处方中,往往含有几味到几十味药材,而每一种药材又含有很多种成分,在煎煮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如果不能有效掌握这些微妙变化,就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可见,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合适的煎煮容器:

通常,我们煎煮中药时都会选用沙锅、瓦罐或搪瓷等器具,这是因为沙锅、瓦罐等的材质比较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传热比较慢,还能有效锁住水分。许多中药里都含有鞣酸,如果使用金属类的器具煎煮,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有毒副作用的化合物,影响药效。此外,有些中药还含有许多生物碱,需要与鞣酸化合才能溶于水,如果使用金属器具煎煮,就会使生物碱无法溶解,影响药效。

中药凉了加热用煮沸嘛?

把握好煎煮的火候和时间:

煎煮中药的时间和火候一般与药物的性质、加水量的多少、药物吸水能力等有关。通常情况下,我们煎煮中药宜先大火后小火,以免药汁溢出或熬干。根据不同药物的性质与质地选择不同的火候和时间。通常情况下,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一般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头煎为煮沸后小火煎10~20分钟,二煎为煮沸后小火煎10~15分钟,以避免久煮导致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滋补调理药及矿物类中药,头煎宜在煮沸后小火煎30~40分钟,二煎为在煮沸后小火煎20~25分钟,以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煎煮中药时,火候不宜太强,否则会使水分蒸发过快,煎煮时间缩短,而药材的有效成分不能充分溶出;火候也不宜太弱,否则会使温度过低,同样不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

煎煮中药一定要遵医嘱,并非熬的时间越久、味道越浓,效果就越好。如果将中药煎煮的过分浓缩,就会使苦味加重,服用后还可能产生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煎煮次数有讲究: 通常情况下,中药汤剂一般会煎煮两次,补益药煎三次。药材在煎煮过程中其有效成会溶解,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当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有效成分就不易再溶出了。所以,中药一般在煎煮三次以后,其有效成分就被溶解的差不多了。

常用的入药方法:

先煎:

有些矿物类药如石膏及贝壳类药如贝壳、甲壳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所以应在打碎后先煎3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

还有一些中药毒性较大,如乌头、附子、生半夏等药物也应先煎,以使其毒性减轻,保证用药安全。

此外,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等植物类中药也要先煎才能发挥药效。

所以,先煎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另煎:

一些名贵中药,如人参、冬虫夏草、鹿茸等宜单煎服用,以防在与其他药物同煎过程中损失其有效成分,造成浪费。

包煎:

包煎是指将某种药材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他中药一起煎,主要适用于粉末状的药物、有黏性物质的药物、有绒毛的药物。蒲黄、海金沙、灶心土等粉末状药物如不包煎则会溢出或沉淀,不利于药物的吸收;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等有黏性物质的药物如不包煎,就会粘锅,药汁也不易滤出;旋复花、枇杷叶等有绒毛的药物如不包煎,杂质不易滤除,服后还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不良反应。

后下:

有些中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如薄荷、木香、檀香、沉香等,适宜后下,这样可以减少挥发油的损耗。还有些中药如番泻叶、大黄等不宜久煎,所以也应后下,这样可以使有效成分免于被分解破坏。

烊化:

鹿角胶、阿胶等胶质性中药及饴糖等黏性易溶的中药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用少量水煮化,再加入其他药液同服。

冲服:

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或加热后某些有效成分易被分解,所以不宜煎煮。此时应将这些药的药末放入开水中或是其他药液中混合服用。

此外,还有某些细粉性中药如三七粉,或液态药物如竹沥、姜汁等,可直接用温水冲服,以防药效损失。

滤取药汁:

每剂药煎好后,要及时滤出煎液,以免因温度降低而影响滤出及有效成分被吸附。最后一次煎煮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这是因为药渣内的药液可使药液有效成分增加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