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4 11:02:48
现在人的心理压力大,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有家庭压力,自己的心理因素会影响正常的睡眠,很多失眠的人自己想一下,都会觉得是这样的,首先对于压力大的人来说,晚上都会失眠,自己慢慢减压会睡眠慢慢的恢复正常,有些人是天天失眠?他们的心理因素为什么这么差呢?
心理因素影响睡眠
对睡眠的错误认识长期失眠的患者对待睡眠常有这样一些错误的认识:
1.睡眠是要有数量的,每天晚上我必须睡足8小时以上。
2.长期失眠会给身体带来器质性损害,会使人得各种疾病。
3.试图控制睡眠,晚上即使不困也要早早上床,把睡眠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正是由于这些错误的认识,使这些人对睡眠过分关注,进而引起对睡眠的恐惧和紧张,导致失眠。
其实,对于睡眠时间的需求,人与人之间有很大差异。在差异面前睡眠质量比睡眠数量更重要。每个人不必计较每天晚上睡多少小时,以白天的精力状态为标准,只要感到精力充沛就行了。关于失眠对身体的不良影响,主要是功能性影响,认为会造成身体内脏器质性损害的看法是盲目夸大了失眠的作用,失眠患者时常感觉到的头痛、乏力、食欲不好或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随着睡眠的改善会很快消失。问题是很多医生也这样回答患者,使患者对失眠更加恐惧。睡眠就像人的心跳一样,凭主观意念是无法控制的,它受生物节律的影响很明显,应当放弃对睡眠的控制,困了就睡,睡不着就不睡。
夜间入睡时对睡眠的预期性焦虑由于失眠者对睡眠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或受到白天心身痛苦的影响,他们在上床以后经常为睡不着而担心,被称之为对睡眠的预期性焦虑。情绪焦虑会引起人体生理代谢活动加强,人们发现失眠症患者在晚上入睡前某些激素水平要高于睡眠正常者,并且晚间情绪焦虑水平越高,这些生理活动越强。夜间人体生理活动加强会影响到大脑皮质的抑制,使其抑制不完全,结果就是失眠。
失眠患者向别人说,他们一天晚上只能睡2~3个小时,甚至彻夜不眠,这种主观感觉是不对的,他们的主观感觉和客观记录(多导睡眠图记录)相差很大,即客观记录患者已经睡着了,但此时叫醒他,他会说他还没有睡着;客观记录患者已经睡了2~3个小时,但叫醒他时,他会说才睡了一会儿。这种现象被称为缺乏睡眠感。由于缺乏睡眠感,使他们误认为自己每天只睡很少,甚至彻夜不眠,导致对睡眠更加敏感,促进失眠症状的延续。
有学者曾作过研究,找来两组失眠程度差不多的人,帮助其中一组人入睡前充分放松,不必为失眠而紧张,不必计较晚上能睡多少小时,经过一周的治疗后,两组人的总睡眠时间并没有明显变化,但被帮助的一组人白天的各种痛苦症状明显减轻,而未被帮助的一组人症状依旧。这说明失眠患者白天的症状很大程度上受到头一天晚上情绪焦虑的影响。
内向敏感的个性特征几乎人人都遭遇过短暂的失眠经历,但最后形成长期失眠的人只是少数,这部分人具有相同的个性特点:内向、敏感,具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经常为周围的一些小事烦恼。对自己的身体和工作能力缺乏自信,抗精神压力的能力不足,遇到挫折时不发泄,而是自责或压抑。在对待失眠问题上,这些人过分关注失眠的感觉和对身体的影响,过分关注周围的环境,这些个性行为特征常使他们具有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冲突导致情绪唤醒,并好发生在晚间,影响睡眠。
有人说,世界上失眠的患者在他们失眠的原理学上,最常见的是人际,他自己觉得人身冲突,包括信任,还有缺乏安全感,他自己的心理防御能力很差,所以导致失眠。所以,要注意保持健康的心理对治疗失眠的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