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糖的监测

2023-02-06 19:10:03

赵蕾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糖尿病靠的是一个长期的坚持性治疗,虽然糖尿病不是什么急性疾病,但是如果长期一来都忽略了病情的发展,没有及时去医院接受检查,还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糖尿病的监测问题。

1、能不能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代替血糖监测?

作为糖尿病病友,您应该了解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临 床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您的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其正常值为4%~6%,控制目标为小于6.5%。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您在抽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假如您某一次血糖升高,而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说明您近2~3个月平均血糖控制还可以;反之,您若单次血糖正常,而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则说明您近2~3个月血糖控制不够好。医生会建议您在治疗之初至少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当达到治疗目标时则可每六个月检查一次。需要注意的是,若您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此时应以空腹和/或餐后静脉血浆血糖为准。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代替日常的血糖监测,因为血糖监测是用来指导调整日常治疗方案的,而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即时的血糖水平。因此您也需要经常测量血糖,在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测血糖是最重要的指标。各个餐次前后的血糖变化分别代表不同的状态,不能只通过糖化血红蛋白看血糖的平均状态,而要通过监测各个时间、各个餐次的血糖值,为治疗提供依据。根据三餐前后的血糖变化,药物和胰岛素的用量是不一样的。医生会根据各个时间的不同血糖值,给您安排三餐如何吃、哪一餐前如何用药等。使用胰岛素的病友会出现空腹血糖高而餐后血糖正常或偏低以及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既有高血糖又有低血糖的现象,如果只监测某一点血糖,是难以调整好胰岛素用量的。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监测有不同的用途,二者应该结合起来运用,不能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能代表3个月的血糖,就用来代替血糖监测。

2、血糖应该如何自我监测?

血糖的自我监测是指导您的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检查您是否存在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指尖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是最理想的方法,但如果您受条件所限不能进行血糖自我监测,那么您也可以进行尿糖的自我监测。血糖自我监测适用于所有糖尿病病友,可协助您进行日常的自我管理。有一些研究证据显示,自我血糖监测有利于改善血糖控制。如果您是注射胰岛素和妊娠期的病友,为了达到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您必须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3、血糖自我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您的治疗目标和方式

若您的血糖控制较差或病情危重时,则应每天监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为止;当您的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则可每周监测1~2天,每天4~7次。

若您使用胰岛素治疗,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自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每天监测血糖2~4次;若您是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和/或生活方式干预时,血糖控制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4、血糖监测时间/时机:

餐前血糖监测:当您的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若您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应测定三餐前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若您的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是整个血糖控制仍不

能达到治疗目标时,应关注从第一口饭算起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

睡前血糖监测:若您是注射胰岛素的病友,特别是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的病友,应进行睡前(晚上10点左右)血糖监测。

夜间血糖监测:若您进行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水平已接近治疗目标,但空腹血糖仍然较高或经常发生夜间低血糖时,应检测凌晨3点左右的血糖。

平时:当您平时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检测血糖。

运动:您若参加较剧烈运动,应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尤其是运动以后为了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您应该增加监测血糖的频率。

其他情况:当您尝试新的饮食、不能规律进餐、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等情况时,均需要进行自我血糖检测。

5、血糖监测前的准备

在您开始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之前,由医生或护士对您进行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的指导,包括自我监测血糖的步骤、何时进行监测、监测频率、如何记录和简单分析监测结果等。医生或糖尿病管理小组每年会对您的自我血糖监测技术情况进行1~2次反馈,并对血糖仪进行校准,尤其是当您的自我检测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或临床情况不符时。

了解上以上的内容,那么以后如果您身体出现了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应该不会对于病情手足无措了吧,做一个全面的检查,监测血糖的正常度,是糖尿病在治疗前首先需要做的,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接受正确专业的治疗。

糖尿病用药方案
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
本品属于双胍类降糖药物,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而达到降糖目的。尤...
格列齐特缓释片
本品属于磺脲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达到降糖的效果。缓释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