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5 01:53:55
“慢性胃炎”多年的人,很可能属中医的“肾虚”,“六味地黄丸”是补肾的第一方,这个医生用得很合理。
慢性胃炎、慢性心衰的人或者以前受过伤,动过手术的伤口,无论是受伤的部位还是整个人都会怕冷,因为他们的身体不断进行细胞更新来治疗旧疾,消耗过度导致能量不足,后者就是中医的“肾虚”。
人活着的前提是能产生能量,所以活人是暖的,体温在36摄氏度左右,死人是凉的,那些体弱或者年迈的人则怕冷,因为他们的生命正逐渐向能量不足方向走,这个过程的初期属于中医的“气虚”,此时是功能障碍,待功能障碍影响到能量障碍时,就是“阳虚”。
“阳虚”又分心阳虚、肺阳虚、脾阳虚、肾阳虚,侧重的器官脏腑不同,阳虚的程度也不同,“肾阳虚”是病程最长,病势最重的,中医讲“久病及肾”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可见,“肾阳虚”指的不是哪个具体的器官虚了,而是阳虚程度的形容,各种慢性病到后期一般都伴有“肾阳虚”,就是这个慢性病发生的部位提前衰老了,这个“慢性胃炎”肯定不仅有胃怕冷,发凉的问题,甚至还有癌变的可能,因为癌症就是正常细胞的“返祖”或者早衰,也是能量不足使然。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的,为什么用来治“阳虚”?“阴虚”和“阳虚”不是反着的吗?
中医的阴和阳,除了是对立的,还是互根的:“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是物质基础,阳是物质基础发挥出的功能,以及由功能产生的能量。既然如此,补阳就离不开补阴,形象一点说,补阴就是把点火用的柴草准备足了,补阳就是点燃这些柴草。
人活着,火苗就要着着,不能光靠吹来使火苗燃烧,那样就算有一时的光亮,但火很快就灭了,正确的办法是补足柴草,也就是说,补肾阳一定要在补阴的基础上进行,因为柴草足了火苗也就旺了,给慢性胃炎的人吃补肾阴的药,道理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