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

肖家小女 分享 A-100%A+

2013-06-17 23:34:33
概述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由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的细菌经血液传播引起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的急性炎症,多发生于儿童和少年的长骨。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步骤/方法:

1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为局部剧痛,患肢有局限性深压痛,局部皮肤温度增高。数天收局部肿胀、压痛明显,当脓肿穿破骨膜形成软组织深部脓肿时,疼痛反而减轻,但局部红、肿、热和压痛更明显,若整个骨干均受破坏,则易发生病理性骨折。若不及时治疗该病易引起全身反应,起病急骤,全身中毒重装明显,高热达39℃以上,重者有昏迷或感染性休克。

2 非手术治疗:1.支持治疗: 高热期间予以退热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2.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持续至症状消失后3周左右;3.局部制动:这样可以减轻疼痛,并且可以防止畸形和病理性骨折

3 手术治疗:若经非手术治疗2~3日仍不能控制炎症,应尽早手术治疗。目的在于引流脓液、减压和减轻毒血症症状,防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手术分为局部钻孔术或开窗减压术。引流管留置3周,或体温下降、引流液经连续3次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时即可拔除

注意事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