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a1342569689 分享 A-100%A+

2015-12-09 16:16:12
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女性的疾病,常见于春秋季节,这个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就是因为患者长期接触各种辐射,比如说在核磁共振检查室进行工作,这样的人就会长期接触辐射,导致患者的骨髓功能发生退化,不能再合成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导致患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之所以叫做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因为疾病的原因是导致患者不能再生血细胞,这种疾病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因为是身体内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不能恢复,所以如果早期发现可能会好治疗一点。

步骤/方法:

1 主要的症状都有,头晕,面色苍白,脉搏细速,长得比较瘦弱,最早出现也是最容易发现的症状是出血,因为血小板的减少患者的凝血功能会发生障碍,可能会造成患者出现皮下出血的现象。

2 最容易发现的是患者会有流鼻血的现象,而且并不是因为上火的原因,而是突然就流鼻血了,没有任何预兆,这种患者的血压很低,如果血压特别低的话可能会造成患者发生休克的症状,所以平时应该注意测量血压。

3 治疗的方法是对症治疗和对病因治疗两种方法,对病因进行治疗要进行骨髓移植,但是骨髓移植都是使用别人身体里的骨髓配型很难成功,而且移植之后还有身体排异的阶段,如果不能克服排异可能就白移植了。

注意事项

平时注意尽量避免患者出血,减少对皮肤黏膜的刺激,比如说洗澡的时候不能太用力的搓澡,要多喝水,多吃一些红枣鸡蛋之类的食物,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因为免疫力太低,容易感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