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体囊肿会不会转变成恶性肿瘤啊

女  2016-02-10 19:07:18

病情描述:


影像表现:松果体内可见一椭圆形T1低,T2高,flair低,DWI低囊性异常信号影,大小约8mmX5mm.各脑室,池,沟裂未见明显扩大,增宽,中线结构居中。余双侧大脑,小脑和脑干形态,信号未见明显异常。垂体,内耳,乳突和副鼻窦形态和信号未见明显异常。
曾经病史及病情:一年前出现过一次头晕,每次都是躺下和起床时头晕,起床后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倒在床上,但会瞬间过去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去年持续了一周没有药物治疗自己好了,今年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已经五天了

松果体是在我们头顶正中的深处,有一个豌豆大小的东西,形似松子,故名为松果体。 松果体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主要分泌褪黑激素。 褪黑激是松果体的特殊激素,它在松果体细胞内合成并释放,能抑制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可以防止性早熟。如果在儿童时期松果体遭到破坏,则出现性早熟或生殖器过度发育。 此外,在松果体内还有大量的5-烃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物质对控制生物的周期节律起重要作用。 更多信息: 通常,松果体长约1厘米,宽约0.6厘米,厚约0.4厘米,重约0.2~0.3克。对这样一个小不点儿的腺体,人们却长期弄不清它究竟有什么作用。 由于松果体处于前后脑的关键部位,所以解剖学家卡里盎说它是人类思想通过脑腔的必经门户。德国科学家笛卡儿认为这是“灵魂所在之地”。也有人把它看成“智慧库”。 后来,人们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对它进行考察,认识到,它本是动物的第三只眼。本世纪初,瑞典的解剖学家发现,金鱼和蛙的松果体内竟然具有对光敏感的结构,“第三只眼”的说法于是渐渐流传。此外,它还有调节体温、改变肤色等作用。它分泌的激素,可直接和间接影响人体的许多功能。 现在知道,黑暗环境会刺激松果体大量分泌一种名为“褪

直肠癌(rectalcancer)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道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占65%左右)绝大多数基因病人在40岁以上30岁以下者约占15%男性较多见男女之比为2-3:1,直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玻目前,它已在癌症排行榜中跃居第二位了,所以饮食和生活方式,是癌症的祸根。由于成因和症状的相似,直肠癌通常和结肠癌被一同提及。
  到当前为止仍然不十分明了,不过多数认为与食物或遗传有关。最近十多年来,从各方面的研究,证明酸性食品的摄入是癌症的元凶,癌症是酸性体质的代表。在食物方面,肉类、蛋白质、脂肪的摄取量提高很多,大肠直肠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三十几岁就得到肠癌的病人也不少。1.直肠慢性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2.直肠腺瘤癌变3.饮食与致癌物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饮食结构与结直肠

1、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加或腹泻、便秘)。2、大便带血(容易与痔混淆)或呈黑色。3、大便变形、变细。4、里急后重(大便后仍想再解)。5、间断腹部绞痛。6、不明原因的贫血,体重减轻,精神不振,食欲下降
  1大肠息肉(1)与癌变无关的非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2)与癌变关系密切的息肉:①乳头状腺瘤;②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瘤,是一种显性遗传病,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瘤变率很高,有重要意义;③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率最低。2大肠癌患者临床常表现为贫血、消瘦、大便次数增多,变形,并有粘液血便。有时出现腹部肿块和肠梗阻症状。好发部位以直肠为主,乙状结肠为次,其他部位较少。(1)大肠癌的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肉眼观分为四型:①隆起型;②溃疡型;③浸润型;④胶样型,此型多见于青年人,预后较差。镜下可见有:①乳头状腺癌:癌细胞为柱状上皮排列成细乳头状,乳头内间质很少;②管状腺癌: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③粘液腺癌:常有两种类型。一种表现为大片粘液湖形成,其中漂浮小堆癌细胞;另一种表现为囊腺状结构,囊内充满粘液;④印戒细胞癌:肿瘤由弥漫成片的印戒细胞构成,不形成腺管状结构;⑤未分化癌,癌细胞
  以上是对“松果体囊肿会不会转变成恶性肿瘤啊”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显示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