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的症状

男  2016-02-21 04:07:01

病情描述:

我父亲今年52岁,最近老头晕,眼睛胀痛,视力有些下降,后脑和颈椎部位麻木,失眠,烦躁。今天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椎动脉狭窄,影响血液流通导致的。医生建议做造应,在椎动脉血管狭窄处做一个支架,保证血液正常流通。请问:做椎动脉狭窄支架治疗手术风险大吗?会有后遗症吗?我父亲现在的情况适合做支架治疗吗?父亲本人想晚两年再做,能行吗?另外请问国内一般做造影和椎动脉狭窄支架手术治疗的费用多少? 期待医生给予回答!非常感谢!

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黄韧带肥厚增生、小关节增生内聚、椎间盘膨隆突出、骨性退变导致的腰椎中央管、神经根管或侧隐窝狭窄引起其中内容物——马尾、神经根受压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有以下几种:
   1、下腰痛症状: 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有时可放射至下肢,一般有腰痛,逐渐出现腿痛,可不受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影响,少部分患者可有下肢麻木发冷、无力,肌肉萎缩。
   2、神经根压迫酸胀症状: 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有些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
  3、间歇性破行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步行数百米后,出现一侧或双侧腰困腿痛麻木、无力、抽筋,并逐渐加重以致跛行不能行走,下蹲或坐卧休息数分钟后症状缓解消失,又可行走。因反复行走与休息,其行走的距离则逐渐缩短。

主要症状是腰腿痛,常发生一侧或两侧根性放射性神经痛。严重者可引起两下肢无力,括约肌松弛、二便障碍或轻瘫。椎管狭窄症的另一主要症状是间歇性破行。多数患者当站立或行走时,腰腿痛症状加重,行走较短距离,即感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越走越重。当略蹲或稍坐后腰腿痛症状及破行缓解。引起间隙性破行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马尾或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有关。
   1、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
   2、马尾神经压迫症。腰椎管狭窄症可导致马尾神经受压迫,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碍症状。
   3、明显的腰腿痛症状和间歇性跛行。这是椎管狭窄的症状表现最主要的一点。患者常在步行一、二百米时产生腰腿痛,弯腰休息一会或下蹲后症状会立即减轻或消失,若继续再走,不久疼痛又出现。脊柱后伸时症状加重,前屈时症状减轻。
   4、压迫马尾及神经根而影响大、小便,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性瘫痪。椎管狭窄病人往往主诉多而体征少。检查脊椎偏斜不明显,腰椎正常,只是后伸痛

病情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均是导致腰痛或腰腿痛的常见病之一。它们在临床上是具有一定联系而又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它们的共同点是均有间盘退变突出或膨出。腰间盘突出的后果也是会导致腰椎管容积空间减少的。两者的不同点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不单纯是间盘改变,而且还有关节突、韧带等其他结构的退变、老化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容纳马尾神经和神经根的腰椎管空间狭窄而致神经受压出现症状,腰椎管狭窄一般为多个阶段的狭窄,它的病程一般也较腰间盘突出症为长。
  意见建议:两者的临床表现也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腰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壮年,而腰椎管狭窄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前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腰腿痛,腿疼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而后者很少有下肢放射痛,其典型表现是间歇性跛行,即当病人直立或行走一段时间后,下肢即发生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感觉,以至于不得不改变站立的姿势或停止行走,而蹲下或以其他姿势休息片刻,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这一类患者往往可骑自行车长途跋涉。由于对腰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及愈后均有明显不同,因此对两者的诊断必须分清。
  以上是对“腰椎管狭窄的症状”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显示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