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 2016-03-04 12:19:56
膜性肾病与肾病综合征的预后 ?肾病综合征-乙肝相关性肾炎膜性肾病2期 本人无不舒服的症状,就是有泡沫尿,4月15日肾穿刺结论肾病综合征-乙肝相关性肾炎膜性肾病2期,吃肾炎康复片,金水宝胶囊,肾炎舒片, 5月25日复查尿检尿蛋白,潜血均2+,医生给再开了坎地沙坦酯片,和双嘧达莫片, 坎地沙坦酯片,和双嘧达莫片说明书是抗高血压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可以降蛋白和潜血吗?
咨询一下膜性肾病与肾病综合征的预后还有什么要注意的?
膜性肾病是成年人肾病综合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尤其以中老年男性最为多见。在我国,膜性肾病发病率仅次于iga肾病及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占原发性肾脏疾病9.54%。 多数膜性肾病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蛋白尿,部分患者可有镜下血尿、高血压,少数伴有肾功能不全。少部分膜性肾病患者在病程中可以出现自发缓解。而持续大量蛋白尿不缓解的患者,病程中可能出现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部分患者最终进展至肾功能不全。因此积极控制蛋白尿,防治并发症是膜性肾病治疗的关键。 膜性肾病根据有无继发性原因分为原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所谓继发性膜性肾病,是指存在明确病因,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如乙型肝炎),药物(如汞制剂、金制剂、青霉胺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及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膜性肾病;而原发性膜性肾病则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对于膜性肾病患者而言,正确区分继发性膜性肾病并寻找其病因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去除病因的治疗,不仅能使膜性肾病得到缓解,同时避免因原发病(尤其是肿瘤等疾病)的进一步恶化造成严重后果。 肾病专家指出:膜性肾病是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
膜性肾病与肾病综合征的预后 一,一般治疗 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前应卧床休息.予低盐(<3g/d)饮食,尤其有水肿及高血压时.肾功能正常者蛋白质入量应保持正常(每日每公斤体重1g),但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予高质量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仅明显少尿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才限制液体入量.
二,治疗感染灶 首选青霉素(过敏者更换为对革兰氏阳性菌高度敏感的大环内酯类,头孢第一代抗生素)800万单位静脉滴注,10~14天,但其必需性现有争议.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待肾炎病情稳定后(尿蛋白小于(+),尿沉渣红细胞少于10个/高倍视野)可作扁桃体摘除,术前,后两周需注射青霉素.
指导意见:
三,对症治疗 利尿,消肿,降血压.常用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氯噻嗪25mg,每日2~3次),必要时才予利尿剂如呋塞米20~60mg/d,注射或分次口服.利尿后高血压值仍不满意时,可加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啶20~40mg/d,分次口服或血管扩张药如肼酞嗪25mg,每日3次.但保钾利尿药(如氨苯蝶啶及安体舒通)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少尿时应慎用,
本病为免疫复合物长期、缓慢沉积于上皮细胞下(又称慢性免疫复合物沉积病)。一般不引起炎症细胞反应,而通过补体的终末成分C3b~C9是补体的攻膜系统,导致基底膜损伤。免疫荧光显示有颗粒状IgG、C3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Dixon等在动物实验中,以每日2mg低剂量异性蛋白注入家兔产生慢性血清病,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膜性肾病。
本病基底膜上皮侧免疫复合物主要原位形成,抗原可为事先"植入",也可是脏层上皮细胞表面糖蛋白与相应的抗体在上皮细胞表面形成免疫复合物,而脱落于基底膜上。
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障碍亦是本病的免疫学特征之一。有资料提示:尤其在肾病综合征发作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如CD4,CD8细胞的百分数和绝对值异常,前者偏高,后者减少。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免疫遗传学标证明显相关;欧洲如英国、德国、西班牙及芬兰等国原发性膜性肾病病人HLA-DR3检出率显著增高,美国原发性膜性肾病病人显示B细胞抗原MT2,日本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HLA-DR2检出率明显高,美国、英国本病患者有B18-BfF1-DR3单型阳性者往往较
以上是对“原发性膜性肾病与特发性膜性肾病”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