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 2016-03-09 09:54:23
治疗过期妊娠的偏方怎样用药才合理??? 因人的病情和病原是多变的,故绝对的合理用药是难以达到的,一般所指的合理用药是相对的,它包括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这四个基本要素。 用药首先强调的是安全性,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合理用药。安全的意义在于用最小的治疗风险让患者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其次是药物的有效性,这是使用药物的关键。如果没有疗效,就失去了药物本身的意义。临床上不同的药物其有效性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根除病源治愈疾病、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发生、避免不良反应、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等等。 在药物使用安全有效过程中,还应该考虑是否经济,患者能否承受得起。如果一种药品既安全又有效但价格昂贵,患者用不起,也谈不上合理。 最后是适当,适当包括7个方面:1.适当的药物。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在同类药物中,选择最为适当的药物,在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作用的情况下,还必须注意适当的合并用药。2.适当的剂量。严格遵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服药,不要凭自我感觉随意增减药物剂量。3.适当的时间。根据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规律,设计给药时间和间隔。最合理的给药方案是设计出适当的剂量和间隔
术后持续有充血心力衰竭者仍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成人每天控制在3克以内.先心病病人宜少食多餐,食量不可过饱,更不能暴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无心衰的患者适当控制食盐量,以每日4-6克左右为宜.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和钠.如钠盐摄入过多,在某些内分泌素的作用下,能引起小动脉痉挛,使血压升高.同时,钠盐还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如果食入钠盐过量,体内水分储留,就会增加心脏负担.咸菜,榨菜,酱豆腐等过咸的食品以少吃,不吃为佳. 3,限制脂肪量和胆固醇量.每日膳食中,尽量避免食用含动物性脂肪及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油脂,肥肉,肝,肾,脑,肺,蛋黄,鱼子等.以食用植物油及豆制品为宜.但植物油也不可过多,因过多的植物油也会促使患者肥胖. 忌食刺激性食物饮食中尽量少用生姜,辣椒,胡椒面等辛辣调味品,严禁吸烟,饮酒,去掉喝浓茶,浓咖啡等不良嗜好.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常吃一些新鲜蔬菜,瓜果,豆芽,海带,紫菜,木耳等食物,有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经常食用芹菜,草莓,西红柿等食物,可降低血压.心脏病患者宜多食山渣,金樱子,等水果. ,低脂但不是无脂.一点肉不吃也是不科学的.从营养角度来说,脂肪层也是心脏的必要保护
1)限制钠盐的摄入:以预防和减轻水肿,应根据病情选用低盐、无盐、低钠饮食。低盐即烹调时食盐2克/天;食盐含钠391毫克/克,或相当于酱油10毫升。1天副食含钠量应少于1500毫克。无盐:即烹调时不添加食盐及酱油,全天主副食中含钠量小于70/毫克。低钠即除烹调时不添加食盐及酱油外,应用含钠在100毫克%以下的食物,全天主副食含钠量小于500毫克。大量利尿时应适当增加食盐的量以预防低钠综合征。
(2)限制水的摄入: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水的潴留主要继发于纳的潴留。身体内潴留7克氯化钠的同时,必须潴留1升水,才能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故在采取低钠饮食时,可不必严格限制进水量。事实上,摄入液体反可促进排尿而使皮下水肿减轻。国外学者认为,在严格限制钠盐摄入的同时,每日摄入2000~3000毫升水分,则钠和水的净排出量可较每日摄入量1500毫升时为高,但超过3000毫升时则不能使钠和水的净排出量有所增加,考虑到这种情况,加上过多的液体摄入可加重循环负担,故国内学者主张对一般患者的液体摄入量限为每日1000~1500毫升(夏季可为2000~3000毫升),但应根据病情及个体的习惯而有所不同。对
药源性疾病的病因是由药物诱发而出现的人体某个或几个组织器官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损害,并且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故亦称其为药物诱发性疾病(Drug-induced Discases)。它的发生与发展与近几十年化学药物种类日益增多,用量不断扩大,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在我国建国初期,固定性药疹极为罕见,随着磺胺类药物的大量应用,至70年代此型药疹已成常见多发病;过敏性休克在50年代也不多见,自青霉素等抗生素普遍应用后已属临床常见危象之一。链霉素与庆大霉素引起的中毒性耳聋,则更为严重,由于是选择性地损害内耳的位听神经(耳蜗与前庭),致使患者变为终身残废。
引发药源性疾病的原因很多,既有病人本身的特异体质、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也有药物方面的质量问题。但从许多统计资料看,主要原因还是不合理用药;滥用错用药物或不按医嘱自服乱用药物都极易引起药源性疾病。目前全球各类药品已达数万多种,我国若把中西药品加在一起,包括原料、制剂及成药,亦在万种以上,此外,尚有含药饮料与食品,药酒与含药日用品,品种繁多,数量浩大,琳琅满目。如此众多药品流通于市场,供应于临床,必须做好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否
以上是对“充血性心衰患者饮食治疗主要应注意限制()的摄入”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